【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台灣不只底層勞工薪水不高,高端知識份子也是。

我們常希望人才出國後能回來愛台灣,但不改善低薪問題,台灣憑什麼要知識份子「愛國」?本文作者是「之初創投」的前合夥創辦人詹益鑑,來看看他從新創圈的角度,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也請你 5/31(四)中午 12 點半,記得收看 BO 直播專訪科技部長,請他說明:科技部高喊台灣 AI 元年的同時,島內人才不足、政府沒有政策、國外人才不想靠近,台灣要用什麼開墾 AI 元年?

>> 直播專頁

(責任編輯:鄒家彥)

文/詹益鑑

擔任新創參與者與創業教育者將近十年,這兩年格外感到人才缺口對台灣整體競爭力的衝擊。除了人口結構反轉、產學脫勾嚴重之外,對於新世代人才的吸引力逐年降低,將是台灣最嚴重的國安危機。

以高等教育來說,台灣擁有傲視全球的大學密度,研究成果也不落人後,但是教授薪資與研究資源之低下匱乏,不說全球倒數,在亞洲也遠遠落後日韓星港。設想今天你是留學海外的傑出學者,除了對台灣、家人跟教育的情感,有什麼原因要回來執教?

不說生活艱辛與研究困境,光是作育英才的機會,在台灣也是越來越難。隨著台灣高教環境與產業競爭力的下滑,許多優秀高中生的第一志願早已從台清交成,轉為美日歐星的一流大學,或對岸的北大、清大、港大、中大。

當四十歲以下的傑出學者跟二十歲以下的優秀學生逐年出走,年輕人赴大陸求學就業的意願將近五成,五到十年之後,台灣的學術與產業競爭力,都將岌岌可危。而墊基在教育水平、產業基礎與人力資源的創新能量,也將產生嚴重斷層。

要把人才留住,就必須投入資源、創造舞台。但過往我們也不是沒有成功案例。

以2008年啟動的STB(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人才培訓計畫)專案來說,8年內培訓43位醫師與工程師至矽谷歷練一年(每位預算10萬美金),回國後已成立13家新創企業、資本額累計13億,並吸引投資機構與創投基金募資達22億元。等於政府投資1億3千萬,帶動資本市場35億投入,效益極高。

四十年前的RCA計畫開啟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契機;十年前啟動的STB將是台灣醫材產業的創新能量。但類似的計畫能否推廣到更多領域與國家,並且從高中生與大學生開始,而非針對醫師跟博士?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來自對人才的吸引力。唯有正視人力危機,積極培育跨國與跨領域人才,台灣才有未來,才能繼續談論創新創業與產業轉型的可能。

(本文經原作者詹益鑑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灣人才出走,創新難行〉。首圖來源:詹益鑑臉書

推薦閱讀:

【專訪】政府為何扶植新創不力?民進黨立委余宛如:關鍵在錯誤的 KPI、文官體系怕犯錯的文化
從新創產業變恐怖產業,Airbnb 該如何擺平安全問題?
你正在投履歷嗎?小心別犯這十個錯--來自台灣新創公司老闆的真心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