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文/陸之駿
時代力量何去何從?
我看到一份不公開的滾動式民調,在勞基法修法一開始抗爭時,時代力量的政黨支持度瞬間從5%暴增至12%,隨即腰斬剩6%。同一期間,不滿意度則從40%,突然變成60%。
一場政治豪賭下來,得了1%支持度,失了20%不滿意度。時代力量在勞基法這一局後,何去何從?
2016年時,時代力量曾經是台灣最被期待的新希望,成功進入國會,取得不分區及區域立委席次。當時,時代力量既獲得綠營「疼孫的阿公阿嫲的支持」,更被視為綠營開拓新票源、爭取年輕人支持的希望。2016年的時代力量,一如2014年的柯P,三千寵愛在一身。
也一如柯P盛極而衰,進入立法院以後的時代力量,支持度也從最高時的15%、20%,回跌到6~8%。我相信這個回跌,正是時代力量決定在勞基法修法中豪賭一把的關鍵。在勞基法修法中,「一站成神」的國民黨蔣萬安,比黃國昌更年輕更帥。這恐怕更是激發時代力量扮演好反對黨角色的催化劑。
可惜正如我事前所料,這一把,賭錯了。
且不討論過程中的枝枝節節。我事前一再提醒:勞基法修法中,所謂勞方立場,事實上只代表「工會勞工」的意見。而工會勞工,在整體勞工中只佔7%;而有條件在勞工抗爭中,屹立不搖然後遵行勞基法的大企業,只佔台灣企業的3%。
一句話,他們所維護的勞方,只是台灣社會中的少數。這也正是為什麼勞基法抗爭,沒有10萬人、50萬人上街頭的真正原因。
2010年代的台灣,是一個以「微型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台灣有100萬家微型企業,從業人員接近500萬,而台灣全部就業人口只不過1100萬左右。這500萬人,才是真正台灣現在最低層的勞動力,平均月薪不到3萬,卑微的渴望能參加勞保,根本無所謂工會…,他們常常在僱主與僱員間轉換身分,存了些錢開一家小店、店倒了又到別人店裡打工。
微型企業從業人員不是傳統定義下的勞工,他們更像個體戶或自耕農。
以微型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當然十分脆弱,資本零星、技術含量極低,這是另一個議題:產業結構要調整轉型。但在調整轉型之間,這是一個現實:活生生的500萬條人命,以及基本維持一個社會貨幣流通、市場活絡的機制。
我個人判斷,賴清德很可能看到了這一點,才毅然決然進行勞基法二修。稍後賴清德推「月薪3萬以下免個所稅」、「獨資合夥免營所稅」,似乎進一步證實,他特別關注到微型企業。
執政的賴清德,比在野的、年輕的時代力量,更精準抓住了「時代力量」,這不但是時代力量的最大考驗,同時也是其他新興政黨如綠黨、社民黨、基側黨等的考驗。得民心者得天下,誰能看清楚未來、論述清楚走向未來的社會動能,誰就會是台灣社會未來的主導者。
(本文經專欄作者陸之駿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陸之駿專欄】賴清德再修勞基法,是因聽見被忽視的 500 萬微型企業勞工的心聲?
【陸之駿專欄】台灣被日本統治是殖民地還是「租界」?中文殖民的定義其實有問題
【陸之駿專欄】不是藍綠也不是時代力量,我看好綠黨能讓台灣政治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