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在國內的網路社群中,TED、TEDx「 收觀眾門票費卻不給講者講師費」這件事討論得沸沸揚揚。
起因是由於總會嚴格規定,如果違反規定會被吊銷執照、不能繼續掛「TEDx」招牌,但不少講者認為不能縱容這種「剝削講師」的文化,講師準備一場演講就是花費時間心力,在哪一個宇宙允許不給講師付出勞務的費用呢?
本文作者林立青是本週六將登場的 TEDxTaoyuan 講者,他在這篇文章裡提及,明天的活動他依舊會照常參與,但往後他將再也不會接受任何 TED 為名的所有邀約,除了上述提及的「被剝削感」,還有哪些原因呢?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林立青
原本沒打算寫 TEDx 的問題,但由於越來越多人關注解釋並且代替一些無聊網友向我道歉,所以我認為我應該要寫,畢竟我剛結束一場分享,後天又有一場要應邀前往,我應該要回應,而台科大以及桃園的策展人都親自回應我,而桃園的吳以璿這也是 TEDx 眾多策展人中,算是回應的最好的一篇,也可以說算得上是我覺得真的「有好好回應我」的唯一一篇。
那篇文章至少澄清了我最在意的:「是給我舞台機會還是邀請講者分享」,邀請我的桃園策展團隊不只一次保證他們絕對沒有「給我舞台」的態度,因此我本周依舊會去將這次的 TEDx Taoyuan 講完。
為什麼會說「不會再參加 TED 為名的邀約」?
但我的態度依舊:我不會參加 TED 為名的所有邀約,在這次事件中,我清楚知道 TEDx 的團隊有許多根本無從規範,社會大眾的看法也不盡相同,許多認同 TED 的人依舊會認為「上台可以得到宣傳」以及「有 TEDx 可以上台是榮耀和機會」等等。
1. TED 所謂的「幫助講者」真有其效益?
對我而言主辦單位及策展人的澄清並沒有辦法約束或是保證這個理念,這是我之後不願意再參加的原因:我沒有辦法接受講完後我接著又會被說「啊還不是要曝光」這類的鬼打牆言論,並且依舊會被拿出來亂。
這也是我感到悲哀之處,這起事件有許多可以討論,包含我不認為真正對我有助益的「討論」,以及許多網友說的 TED 幫助講者,對我來說那是規範講者並且「重覆考驗」,我的書寫或是演說不是沒有人幫助過,相反的有許多人幫助我,給我建議和各種討論,朱亞君、顧玉玲、丁慧瑋、房慧真、葉靜倫這些給我說話和書寫建議的朋友都大幅度幫助我,告訴我該觀察角度,甚至告訴我題材的內容和注意點,至於動作表情,像是賴小路和林慧雯也都告訴我姿勢和動作等該注意的地方。
但很顯然的,TEDx 並不是專業人士,難以和這些上述人士相比。對待高中以上的演講,我盡可能都不用簡報,而面談時,我需要的是內容的強化或者觀眾的感受,顯然 TEDx 在專業上和內容上真的很難對我有幫助,但至少我遇到的 TEDx 團隊沒有在這上面誇口,我提這點是要告訴 TEDx,如果真的不能幫到內容,至少你們可以誠實地說出感受或是在面談中練習。
2. TED 是讓聽眾感受講者的雙向分享,還是打造演出舞台?
接著是即時的舞台感受,TEDx為了錄影,會在講者的臉上打上強光,我是看不到任何觀眾的,我在今年台科大場時感受非常強烈,因為我真的有一兩秒鐘看不到任何東西,最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個演出者,而非分享者,這感受我反映過了,我也必須說這點令我感到難受:無法當面看到聽眾感受的講者有真正的雙向分享嗎?還是我只是演出而已?
為什麼要反對 TED 無償演講?
最後我想來談談關於演講費用,所有的 TEDx 都推說是所謂的規定,這對我來說本來較無所謂:邀約我的單位都有足夠的熱忱,也是當初所答應的,就算我對於網路上眾多批評不愉快,但不應該歸咎於他們。
只是這樣的規定和對外的形象將使得我不開心,我對於前往演講有一套標準,我受邀前往扶輪社及獅子會時是一定會收錢的,多數也都邀請我過去請吃飯又願意捐款幫助弱勢,我對此感到快樂,如果前往獨立展演空間和書店時則可以看收入或者狀況,有些偏鄉學校、學生社團或者苦哈哈的文化工作空間,我都還會收到「擠出來」的費用。這心意對我來說彌足珍貴,我也曾因為書評和心得文章無償演出,但我不認為 TEDx 這樣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
有些人搞不清楚狀況,認為 TEDx 只是講 18 分鐘,但是事前的面談以及彩排時間非常之久,我在台科大場次每次見面都講,我在桃園場一樣每次都講,時間成本極高,我不覺得應該無償,比照其他單位的收費標準以及拉贊助下,我反對無償演講。而總會的規定有問題,不應該是我接受的理由。
事實上我也必須說難聽話,看過眾多為 TEDx 說話的「不爽不要講」後,讓我對於 TEDx 所謂的理念散播起了質疑並且無法再相信,我也不認為台灣真的需要 TEDx,我所知道有這樣年會並且有足夠精彩的演講也不只有 TEDx。
就說同時收門票又拉贊助辦得又好又可以給予講者錢的活動吧:
Npost 的年會,每年都以社會公益為聚焦,比起 TEDx 任何一場都更有收穫,請來的對象也真的各有專長領域,今年請來的還是孟加拉籍全球最大社會企業領袖,每年都辦,策展專業並且主編本身是台灣公益組織第一把交椅,我至今都還從 Npost 那裏得到足夠好並且足夠有價值的資訊。
而且協助弱勢族群上台發聲練習成效裴然,今年還為了身障者而將整個舞台改掉,保留第一排動線,這才是真正有足夠水準的策展,他們有追蹤,有報導及關懷,同時也有給講者錢。他們辦得起來,我不覺得 TEDx 除了掛一個國際招牌外有哪裡比較好?
關鍵評論網的未來大人物,每年一樣給予足夠的尊重並且每年都舉辦,每次展場都是人山人海,所有公眾該注意到的議題幾乎都有足夠的舞台,還同時有大分享會,還不只 18 分鐘,現在還有大量使用 SLIDO,問答更加即時有效率,重點是連門票都不用。
我認為 TEDx 策展者該做的事情是這樣的
就是思考一下自己在台灣到底要做的是什麼事,如果都已經有這些真正優秀的品牌在你面前,那你到底辦展的目的是什麼?是否還是一定要用 TEDx 的招牌繼續做下去?
如果真的是分享知識點子並且無償,那是否要更加尊重講者,避免像是張翠容事件後,一堆人對於張翠容的羞辱批評?
我看到張翠容受到的批評,是我站出來表示我不會繼續參與的原因。
(本文經原作者 林立青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TEDx的回應〉,首圖來源:TEDxTaoyuan 臉書。)
所以到底該怎麼策展?
【影片】一場關於 TED 的 TED Talk:當這些演講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安慰劑」
TED 不讓你看的兩個演講——為何世界禁止大麻、卻不禁止致死率最高的砂糖?
一場六十萬的演講很誇張?從劉墉演講「使用說明書」中,看見台灣人遺忘的尊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