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

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是一本結合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挑戰社會道德觀的一本書。

台灣前幾年出現幾起隨機傷人案,讓「反社會人格」成為大眾討論焦點。所謂反社會人格缺乏良心自責、習於欺騙,不符合一般規範。

除了社會、教育背景讓某些人較容易反社會外,這篇文章則從生理上歸納,反社會人格的人大多有什麼特徵?(責任編輯:黃靖軒)

為何會生出反社會人格的人?

麥可.歐弗德是一名美國中產階級的中年男性,任職監獄的他一邊工作,一邊進修取得學士學位。很喜歡教導孩子的他後來在維吉尼亞州擔任教職,十分疼愛再婚的妻子安,與十二歲的繼女克莉絲汀娜。

然而歐弗德從四十歲開始,整個人開始變得不太一樣,不但常去他以往根本不會去的聲色場所,還蒐集兒童色情圖片。妻子安每週兩次出門打工到晚上十點,歐弗德會趁妻子外出之際偷偷鑽進繼女的被窩,愛撫她的身體。

雖然克莉絲汀娜很愛繼父,但她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於是向社福單位求助,歐弗德因此以猥褻未成年孩童的罪名遭起訴。診斷後證明他有戀童癖,被裁定送至相關設施治療。沒想到他在接受治療期間,又引誘女性工作人員與病患發生性行為,結果被趕出該設施,入獄服刑。

戀童、性愛成癮是腦部病變的警訊

入獄前一天,在大學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歐弗德頻頻抱怨頭痛,於是被送進精神科大樓,沒想到他卻向負責照護他的女護士求歡。

本來歐弗德就要被攆出醫院,但有一位醫師發現他竟然沒察覺自己尿失禁,而且走路有點踉蹌,於是幫他作了腦部斷層掃描,赫然發現眼窩前頭皮質基底處有個腫瘤。

腦外科醫師摘除腫瘤後,歐弗德的症狀明顯改善,對於自己做出傷害繼女的行為深感懊悔,也不再性騷擾女護士。接受性愛中毒者治療的他,七個月後總算回到溫暖的家。雖然這是個充滿奇蹟的故事,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歐弗德重返家園幾個月後,妻子安在他的電腦裡發現兒童色情圖片。懷疑丈夫舊疾復發的她,趕緊帶歐弗德回診,結果腦腫瘤果然復發。動了第二次摘除手術後,症狀也跟著消失,之後六年來,歐弗德再也沒出現過失控的性衝動與行為。

倘若心是腦子的機能,腦部的器質性障礙誘發異常行為一事,可說是一點也不奇怪。近年來隨著腦科學研究急速進步,證明睪酮等賀爾蒙分泌也會深深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或許我們被「心」這個乍見之下毫無關係的生理特徵支配著人生,這個特徵就是心跳次數(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

心跳次數能預測犯罪?

相較於乖乖順從的兔子,具有攻擊性的兔子,安靜時心跳次數比較低。進一步針對兔子的支配關係進行實驗後發現,隨著支配力(群體中的地位)愈高,心跳次數愈低。這種情形也常見於倭黑猩猩(黑猩猩屬)、恆河猴(猴科)、象鼩(類似松鼠的哺乳類動物)、老鼠等動物。

那麼,人類又如何呢?

神經犯罪學家艾德里安.雷恩在英國的大學進行研究時,對於有反社會人格的學生,安靜時的心跳次數偏低一事非常感興趣。

為了瞭解這情形純屬偶然還是有其他可能性,他調查了四十本論文(作為實驗對象的孩子共計五千八百六十八人),發現反社會人格被實驗者於安靜時的心跳次數,與做出反社會行為時的心跳次數差異僅約五%,足見心跳次數偏低一事與反社會行為息息相關。若以醫學方面來說,顯然比抽菸與罹患肺癌的關係還緊密。

雷恩又調查這些被實驗者感受到壓力時的心跳次數,也就是測試「從一千開始,間隔七個數字倒數」時的心跳次數。

結果發現這些被實驗者感受到壓力時的心跳次數,與他們在壓力下做出反社會行為的誤差值為一二%,足以與驗孕棒的正確性,以及改善失眠狀況的藥物效果相匹敵。

男女心跳次數的差異早在三歲便見端倪,男生每分鐘的心跳次數比女生的心跳次數少六.一次,所以男性犯罪者遠比女性來得多,而且這般差異早在反社會行為出現之前便顯現。

也有學者花了好幾年時間研究,年幼時測量的心跳次數是否與成人後的反社會行為有關。根據英國、紐西蘭等五件相關研究顯示,孩提時代(最早的時間點是三歲)的心跳次數偏低,可作為成年後出現脫序、暴力、犯罪行為的預測指標。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反社會人格孩子的心跳次數都偏低,雷恩試著比較十五歲時出現反社會傾向,到了二十九歲成了罪犯的人,以及成人後就算有反社會傾向,也沒有成為罪犯的人。結果發現沒有成為罪犯的人,安靜時的心跳次數比成為罪犯的人高出許多。所以心跳次數高的孩子就算出現什麼脫序行為,長大後也能改過向善。

那麼,為何心跳次數偏低與反社會傾向、攻擊行為有關?關於這一點,有幾項說明。

第一,基於恐懼心理。雖說是「安靜時」,但作為實驗對象的孩子因為面對陌生環境,在不認識的大人監督下,接受利用電極之類的儀器測量心跳次數,難免會承受一些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膽小、容易感到不安的孩子肯定心跳急促吧。所以心跳次數偏低的孩子,表示他比較不會恐懼。

這項說明也驗證了,拆除爆裂物專家的心跳次數特別低的事實,他們的恐懼感比一般人低,所以能有效地利用這一點特質貢獻社會。

第二,心跳次數偏低的孩子,通常共鳴感比心跳次數高的孩子來得低。缺乏共鳴感的孩子,比較無法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無法想像被霸凌是什麼感覺。同樣的,共鳴感低的成人比較不在乎他人的情感,所以容易有反社會傾向、出現攻擊行為也說不一定。

第三,追求刺激。覺醒度低會帶來不愉快的生理狀態,所以為了讓自己快樂些 而追求刺激,做出反社會的行為。這假設是依據每個人覺得最愉快、最合宜的覺醒度來思考,心跳次數偏低的人比較難達到一定程度的覺醒,所以會藉由毆打別人、偷竊、吸毒等手段提昇刺激感。

當然,肯定有人對於這樣的說法存疑,但要是能以大型實驗證明「心跳次數可以預測將來是否會犯罪」的假設,又會如何呢?

企業家通常擁有罪犯人格特質

模里西斯是個位於馬達加斯加東邊的印度洋上,人口僅約一百三十萬人的島國,因為這裡曾是英法殖民地,所以帶來許多來自非洲和印度的勞工從事農業等,現在則是全球知名的度假勝地。模里西斯於一九六七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選為進行關於「將來可能會出現脫序行為之高風險群孩子」的研究地區。

這項耗時好幾年的研究計劃是將一千七百九十五位三歲小孩,分為就算待在有很多玩具的房間也離不開母親的「避免刺激類型」,以及毫不猶豫拿起玩具玩的「(追求刺激)冒險家類型」。

經過八年後,也就是孩子們十一歲時,再向他們的父母確認孩子是否曾有「吵架」、「打人」、「威脅別人」等攻擊性行為,結果發現三歲時刺激追求度高的孩子(前一五%),十一歲時的攻擊性也比較高。

然而,並非指所有三歲時具有冒險精神的孩子都會出現脫序行為、淪為罪犯的意思。
拉吉與潔兒是這項實驗中心跳次數最低的兩位兒童,顯示他們敢於追求最高層級的刺激,也比較不會感到恐懼。

於是,少年拉吉長大成人後背負竊盜、暴力、搶劫等多項罪名。他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會迫使他人感到恐懼,要脅別人能讓他產生快感,當他被問到:「不覺得被你施暴的人很可憐嗎?」他回答:「不會,追求良心這玩意兒的是那些傢伙,不是我。」因為對拉吉來說,人生是一場無止盡追求快樂與興奮的遊戲。

反觀少女潔兒,則走出一條完全不同於拉吉的人生路,雖然不知恐懼為何的她也會追求刺激,但她的這股人格特質讓她如願在選美比賽中脫穎而出。

潔兒回顧她的童年時代,覺得自己就是那種勇於嘗試、想探索世界,總是比別人還要積極的小孩。

「我想知道人生的各種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展現自我。」

這番話讓人馬上聯想到維珍集團的創辦人理查.布蘭森(Sir Richard CharlesNicholas Branson),有閱讀障礙的他十六歲時從公立學校中輟,憑著興趣開始經營郵購中古唱片,事業非常成功。後來創立「維珍唱片」公司,一路成為捧紅SexPistols(性手槍)、Culture Club(文化俱樂部)等知名音樂團體。

後來維珍唱片賣給EMI,布蘭森轉換跑道經營航空業,成立維珍大西洋航空。

從一架波音747客機開始營業的航空公司,到現在發展成擁有飛往全球各地的航線,集團旗下還有廉價航空Virgin Express 維珍快捷(歐洲)以及Virgin Australia維珍澳洲航空。

常無法長期待在同一間公司,畢竟再怎麼掩飾,時間久了就會暴露自己的真面目,結果就是不停換工作,職業介紹所便成了他們最常去的地方。

雷恩在職業介紹所招募參與這項心理學實驗的合作對象,然後問他們:「最近犯了什麼罪?」

因為這些人都是聰明的心理變態者,本以為他們不可能坦白,沒想到許多被實驗者竟然很開心地說出自己的「犯罪體驗」。

理由之一是因為雷恩他們的研究得到美國衛生福利部部長的機密認證,所以進行訪談前,他們向被實驗者保證,絕不會有任何不利於當事人的事情發生。

但讓他們決定坦白的關鍵,在於想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體驗,因為這些聰明的心理變態者第一次得到能盡情暢談自己如何強暴、殺人等犯下的各種惡行的機會。

( 本文書摘內容《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由出色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 Boudewijn Berends CC liscened。)

推薦閱讀:

「殺人滿足被大家看見的榮耀,你真的能體會嗎?」社會的輕忽如何製造下一個鄭捷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少年的心理:第一個好好聽我說話的是警察,殺戮只是「想被需要」
那些媒體報導沒說的事:一場鄭捷、受害者家屬、與辯護律師的三方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