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賴清德接下來的執政生涯,可能很難擺脫「賴功德」這個綽號了。勞基法修法引發民怨,然而細看修法邏輯,真的有錯得這麼離譜嗎?
來看看這篇作者,提供了和現在輿論方向稍有不同的見解。(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陳睦(新創企業負責人)
行政院賴清德院長近來的「功德」談話與勞基法修法爭議,引爆年輕族群不滿,諷刺賴清德為「賴功德」、「幹話王」,行政院為「功德院」,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長照法今年6月才上路。
長照剛上路遇到的困難除了經費外,可能還有交通接送、生活起居、醫療救護、心理輔導等,而照護人員的召募培育,長照地點設施建立,器材建置,相關配套也都需要時間。賴院長在談話中提到「若照服員有碰到困難,衛福部要有機制解決,不要讓照服員在第一線獨自面對」。
把賴清德感性的鼓舞解釋為幹話,其實過於苛刻
看過致詞全文的人相信可以明白賴院長是勉勵若有遇到困難,大家一起努力解決問題,卻被誤解為「若薪水太少,就當做功德」,有些人把感性的鼓舞打氣解釋為幹話、屁話也過於苛刻。
現在勞基法修法主要爭議在於勞團對勞資協議有疑慮,要求修法鬆綁7休1和輪班間隔應明文限縮在「特殊狀況」,但「特殊狀況」根本列不完,例如:
一、勞工本身積假、調班需求
二、同事生病、發生意外
三、公司參展前,發現產品重大問題
四、產品與客戶要求不符、客戶急單
五、颱風、豪雨來臨,工程補強安全措施、搶收作物
六、物料運送延遅、機器設備故障、停水停電意外
…
這麼多的「特殊狀況」該由誰來定義?資方?勞方?勞資雙方?還是政府?各行各業有不同的情況,政府在勞資關係中扮演的是協調、仲裁的角色,不是選邊站。台灣中小企業平均淨利不到3%,許多企業咬牙苦撐在生存邊緣掙扎又怎麼可能拒絕客戶的臨時急單。
低薪長工時的長久問題,讓值得討論的議題淪為情緒發洩出口
政府過度介入勞資關係已有一例一休前車之鑑,世界各國包括工會力量最強、年平均工時最少的德國和重視勞資契約精神的美國,無一硬性表列工時例外狀況。現在修法方向朝鬆綁須經中央主管事業機關通過、勞動部審核、工會或勞資協商同意、地方政府備查層層把關,就是仿效德國的制度。
台灣勞工長期低薪長工時,年輕世代普遍對勞資關係有負面印象,導致許多值得深思討論的議題不幸淪為情緒發洩的出口,好比德國每日工時8小時包含吃飯休息時間,換言之我們的每日工時計算其實是9小時,這才是台灣高工時的主因之一。
台灣企業多採月薪制,其他國家多採時薪制,對加班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而長期低薪涉及產業結構、國家財政、國際局勢, 勞權沉痾也不是修幾條法律,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治本仍須強化勞工對於法律的正確認知與勞資協議功能,從下而上改善整個環境,而非制定缺乏彈性的工時規定,衷心期盼國人客觀理性看待修法。
(本文經投稿作者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中央社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賴清德說通勤不算上班】有司機的不要出來嘴!你知道勞工上班轉車多想炸掉車廂嗎?
陳政亮真的是戰神!繼說出「民進黨倒退一百年」後,再轟賴清德害死中小企業
神秘儲蓄!月薪 24000 打開存摺老闆只匯 9000——台南勞工的功德,賴清德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