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閱讀這篇文章】
文化資產保存與土地更新的抗爭天天都在上演,更常常有建築突然起火的事件發生,文化保存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在地文化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核心價值更是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城市的差異性與獨特性,是他的迷人之處,文化之於城市猶如靈魂之於人,如果沒有文化,城市也不具有自己的面貌。(責任編輯:余如婕)

(尋找.天外天紀錄片—— 放映暨座談會現場 / 民眾觀賞紀錄片)
文/ 施燕双
文化古蹟的保存為何重要?有文獻的紀錄還不夠嗎?建築保存的必要性是什麼?
除了建築本身保存許多尚未被挖掘的歷史資訊,在建築的細節上更保存了過去時代的思想及文化,例如:天外天劇場窗櫺的花紋是由蝙蝠的形態變化而來,有賜福之意。斑駁的牆面上殘留的顏料,似乎是曾繪有藍地黃虎旗的痕跡,雖目前未獲證實,但建築如果消失,日後只有歷史工作者可以在文獻上得知 ,這段台灣史也不再有人可以親眼見證。
文化資產保存與土地更新的抗爭天天都在上演,更常常有建築突然起火的事件發生,文化保存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在地文化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核心價值更是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城市的差異性與獨特性,是他的迷人之處,文化之於城市猶如靈魂之於人,如果沒有文化,城市也不具有自己的面貌。

(尋找.天外天紀錄片—— 放映暨座談會現場 / 講者李宜芳、凌宗魁)
為什麼作者李宜芳會想要追回吳家的歷史進而寫下這一本書,一方面是從小就聽媽媽及外婆講關於吳家的故事,另外其一經歷是當他到台北國父史蹟紀念館參觀,並表明為吳家後代,想要多了解紀念館的資訊時,館方人員卻表示不知道吳子瑜是誰,這段關於吳子瑜的歷史也未被記載在國父史蹟紀念館的館方資料中。
在找尋天外天劇場及吳家歷史的過程裡,作者說,就像在拼一幅零散的拼圖,資料線索少且零碎,甚至許多從小居住在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這裏曾經有這座曾是台灣最豪華的劇場——天外天劇場的存在,或許是天外天劇場陸續轉型成泰源製冰廠、釣蝦場、電玩店及國際鴿舍的緣故,使得天外天劇場漸漸消失在大眾的記憶裡。
而台灣還有多少珍貴的歷史是正在消失和已經消失的。因此書的英文名取為 Seeking Bokeh,在攝影上的意義是散景,在焦點之後模糊的地方。
台灣人對台灣的歷史所知甚少,我們了解隔了一個海峽以及隔了幾百年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更甚於了解我們生活的土地所發生過的事。

(天外天模擬圖)
天外天劇院落成於 1936 年台中火車站後站,在距今約 80 年前由漢人仕紳吳子瑜所建造,日本人齋藤辰次郎設計,興建天外天劇場,隱含了吳子瑜當時對於身份認同的想法,在日人統治的時代之下,在較多台灣人生活的台中後火車站興建天外天劇場,具有國族復興的意識,以文化做為抵抗,證明台灣人也能興建出在當時無論是外觀或者規模都是最華麗最風光的建築。
在紀錄片中一個阿伯這樣說,所以,現在討論這些有什麼意義?這也是所有台灣人都值得持續思考的問題。
*國父史蹟紀念館原為梅敷屋,是日治時但台北著名的高級料亭,亦為當年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與孫逸仙會談政情的場所。而吳子瑜當年將天外天賣掉,移款修建梅敷屋為中國史蹟紀念館。
(本文摘錄經 青鳥書店 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你可能也想看這些文章
【青鳥專欄】屏東北大武之聲——縣長潘孟安:南北串連從翻轉教育開始
【百年建築—文青華山】在二樓角落的 18 坪書店,青鳥書店能再度翻轉華山的文創夢?
台灣古蹟一直燒起來,政府到底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