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挑這本書:《圖解台灣史》】
國民黨內曾有台獨勢力,是那位曾被《時代》雜誌譽為「台灣民主先生」李登輝。一起繼續往下閱讀,這位前總統如何在國民黨裡,大談兩國論與一中一台。(責任編輯:鄒家彥)
第一位台灣總統:李登輝
1988 年 1 月 13 日,蔣經國逝世,副總統李登輝依據《憲法》就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第一位台灣籍的中華民國總統。面對蔣經國生前開啟的時代大門:開放黨禁、解嚴、開放探親,很少人認為這位在蔣經國生前畢恭畢敬的副總統,能夠成為這個變動時代的領袖。
因為李登輝是學者出身,又無班底,與國民黨「二重結構」中的外省統治階層素無淵源,甚至連蔣經國為何在 1984 年提名他作為副總統都眾說紛紜,當時一般人都認為他將僅是過渡暫代,卻不料其最後在位十二年,並主導了台灣政治的民主化,將台灣從威權政體徹底轉型成為民主政黨體制。
他與外省籍為主的國民黨內部政治團體的鬥爭,幾乎是年年上演
李登輝上台後,面對內有「黨國體制」的外省官僚系統,外有因解嚴後能量釋放的社會運動,處境實相當危險。而他卻能夠把握住其中的矛盾情結,採用分化聯合、援引外力的方式,聯合次要對手,制衡主要對手,同時借用反對勢力對其台籍總統的「李登輝情結」,反向黨內施壓,不論是三月學運、中共的飛彈危機,都在他的巧妙運用下,反變成獲勝的籌碼。
從 1988 年李登輝意外接任總統開始,直到 1996 年當選首屆民選總統(也是其第二任總統),才可說是穩定地鞏固其權力地位。在這當中,他與外省籍為主的國民黨內部政治團體的鬥爭,幾乎是年年上演,一般將其稱之為「主流」與「非主流」的對決。由於李登輝掌有國家機器,因此被稱為「主流」,而反對他的團體,被稱為「非主流」,最後結果則是「主流」獲得勝利,「非主流」部分被迫出走,先後成立「新黨」與「親民黨」。
上述 1988 年至 1996 年間「主流」與「非主流」的對抗,以底下的簡表略示:
從上表可瞭解,李登輝在黨內運用「分化聯合」的戰略,鞏固自身權力。第一次聯合李煥,度過剛上台時無法真除黨主席的窘境,後又用「行政院長」之位,讓李煥交出黨部的位子,後又同樣以「行政院長」之位,聯合郝柏村,獲得郝柏村的軍權,不但造成「非主流」的分裂,也使李登輝逐步取得黨、政、軍的權力,能夠與「非主流」一決高下,獲得最後勝利。
在李登輝與「非主流」對決的過程中,由於「非主流」多半掌握前述所提二重侍從體制中外省菁英的部分,李登輝除了少數如宋楚瑜擁護外,得不到外省族群的支援。於是李登輝打破二重體制中不讓台籍地方派系到中央的規範,大量拔擢原來被稱為「地方派系」的台籍政治菁英,讓國民黨允許「地方派系」在地方的與財團關係密切等檯面化,此即一般人所說的「黑金」政治,這也是李登輝獲勝所帶來的後遺症。
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靜坐抗議,迫使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
李登輝時代所要面對的,除了政治上的「主流、非主流」對決外,解嚴後憲政問題也是相當重要。解嚴後,「臨時條款體制」已不符合民眾需要,但如回歸憲法,卻要面臨《憲法》本身的問題:
首先國會遲遲未改選,造成合法化的疑慮。其次是《中華民國憲法》制訂之初,是以三十五個行省、二個地方、一個特別行政區作為其施行範圍,但在現實上如今僅剩下「台、澎、金、馬」地區,原先設計在台灣是否合身,不無疑問。
而新崛起的民進黨,也因為在未改選的國會中,無法發揮其應有的能量,遂結合社會各界對於國會未能改革的不滿,走上街頭,以體制外抗爭,要求「國會全面改選、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
最後在 1990 年 3 月,國民大會「主流、非主流」為總統大選對決時,爆發著名的「三月學運」,台灣各大學的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靜坐抗議,迫使總統李登輝承諾將召開「國是會議」。
在國是會議中, 李登輝利用民進黨與民意的壓力,達成憲改的共識,在 1990 年底開始,展開一連串的修憲工程,陸續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制訂《地方自治法》,讓省長、直轄市得以民選、總統任期改為四年並以直選方式完成、監察委員改由總統提名,與現今中華民國範圍多半重疊的台灣省也被「精省」,接著廢除國民大會,讓台灣的憲政體制漸漸符合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憲政」,可說是此時期最大的成就。
兩岸的開啟與關閉:導彈危機也在李登輝任內
除了政治與憲改外,李登輝時代另一個戲劇性發展的是「兩岸關係」,海峽兩岸從首次談判到兵戎相見的「導彈危機」,都是在李登輝任內,也使得兩岸問題成為後繼者最需面對的重要問題之一。
1949 年,當戰敗的中國國民黨撤退至台灣後,中國共產黨無力渡台,於是兩者在海峽兩岸各成立政權——中國國民黨延續其在大陸的中華民國,而中國共產黨另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對峙至今。
但兩岸之間問題絕不僅止與兩岸政權、人民有關,實際上,兩岸問題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問題,要在國際關係的架構下才能釐清,特別是中、美、台三邊關係。
1950 年,當中共積極準備攻台時,因為韓戰的爆發,使得美軍強行介入,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協防台灣,至此,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別被劃入美、蘇兩大強權的區域中;台海兩岸的對峙,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美、蘇的對峙,中、美、台三邊的關係,隨之呈現相對的穩定。
但中、蘇在 1960 年代關係惡化後,美國開始思考與中共的戰略關係,1972 年的《上海公報》,美、中開始尋求正常化,中、美、台三邊關係漸出現變化。1979 年初中美正式建交,中國與美國關係由敵轉友,同時中共更揚棄以往只強調武力的政策,開始提出「葉九點」、「一國兩制」,台灣只能被迫提出「三不政策」,且在蔣經國任期最後一年(1987 年)開放探親,兩岸至此進入交流階段。
推動務實外交,承認「一中一台」的政治現實
1988 年李登輝上台後,更加速與中國交流,1993 年 4 月兩岸在新加坡舉行兩岸多年來第一次的會談—「辜汪會談」(海基會辜振甫與海協會汪道涵)。一時之間兩岸似乎朝向統一之路,但實際上,李登輝所推動對中共的外交,其實是「務實外交」,也就是承認「一中一台」的政治現實。這不僅對主張「一個中國」的中共是莫大挑戰,也引起國民黨內部的紛爭,兩岸關係急速惡化。
1996 年李登輝競選首屆民選總統時,中共發射飛彈封鎖高雄、基隆港,而認為「維持現狀」最符合其利益的美國也派遣「小鷹號」航空母艦再度進駐台灣海峽,才化解危機。
至此,兩岸關係再度惡化。1999 年李登輝宣布「兩國論」,正式揚棄「一個中國」,也埋下陳水扁時代爭議不斷的兩岸問題。
李登輝在西元 2000 年任滿卸任時,國民黨首次在總統大選中落敗,國民黨把敗陣原因歸咎於他,將其趕出國民黨。李登輝後來則籌組「台灣團結聯盟」,立場為其總統任內所不願明示的台灣獨立,綜觀李登輝在其總統任內,對於台灣最大的影響,是落實台灣的民主選舉,讓台灣的民主更深化。
中共助攻,成就飛彈下的總統李登輝
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原依據《憲法》規定,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出,但政府播遷來台後,為因應領土廣大所設計之間接選舉條件已不復存在。1991 年開啟之修憲,許多團體要求總統選舉方式改為「直接選舉」;幾經討論,於 1994 年,國民大會通過《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第一項,正式確立總統直接民選,將由 1996 年第九任總統選舉時實施。
1996 年 3 月所舉行之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選舉,為第一次實施「公民直選」之總統選舉,有其歷史性的意義。本次選舉共有四組人馬參選,依籤號順序為 1 號無黨籍的陳履安、王清峰,2 號中國國民黨提名的李登輝、連戰,3 號民主進步黨提名的彭明敏、謝長廷,4 號無黨籍的林洋港、郝柏村,競爭相當激烈。
此四組候選人,除兩大政黨中國國民黨及民主進步黨分別推出候選人角逐外,尚有自行連署參選的林洋港、郝柏村及陳履安、王清峰兩組候選人。林洋港、郝柏村、陳履安皆出自中國國民黨,陳履安宣布參選後隔天(1995年8月18日)即退出中國國民黨,林洋港、郝柏村則於 1995 年 12 月 13 日,國民黨中常會以其在立委選舉中為新黨站台助選為由開除黨籍。
當時另一大黨新黨原希望整合林洋港及陳履安兩組候選人,但告失敗,後一度曾計劃推出候選人王建煊,最後則明確支持林洋港、郝柏村,王建煊並未參選,故林、郝雖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卻與新黨關係密切。
此次選舉,不僅全國矚目,中共更在選舉期間發動一連串演習,試圖影響選情。1996 年 3 月 8 日,中共連續發射三顆飛彈對準基隆、高雄外海,最後更在投票日前後的 3月 18 日至 25 日,在福建平潭島進行三軍聯合演習;一連串的軍事動作,震驚國內,更引起全球注目,除我三軍進行戒備外,美國還急派遣航空母艦巡弋台灣海峽。
在此緊張狀態下,台灣仍能平和完成首次全民直選總統的歷史性大選,實屬不易,而中共的武力恫嚇,也證明讓其所不喜的李登輝占到便宜,李登輝以壓倒性大勝,奠定個人絕對的權力。
(本文書摘、圖片內容出自《圖解台灣史》,由 好讀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
推薦閱讀
【台獨教父】李登輝當年鼓吹的「台灣人意識」,讓今日中國的文化統戰完全失效
【批踢踢看新聞】李登輝要為民主奉上人生最後時光 鄉民:他是台灣百年內最具謀略的政治家,沒有之一
【陸之駿專欄】李登輝一直顛倒是非,把總統直選、台灣民主化,說成是他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