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挑這本書:《失控的同理心》】

其實不只是台灣,同理心是世界多數文化中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不具同理心的人代表著殘忍、暴力、無情,具同理心的人多半會被社會認可,也會被視作善良的象徵,但同理心真的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嗎?事情或許沒有這麼簡單。

本書作者是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他用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等角度分析、證實,就算今天你的同理心指數爆表,但也不代表你會多為社會做一件善事,也就是說,用同理心當作一個人好壞的判斷是非常不明智的作法。他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責任編輯:余如婕)

Wiki 名詞解釋:同理心 或稱做換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同理心施展魔法、成就善行。但在真實世界裡,同理心的真正效果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是檢驗同理心的強度和道德之間的關聯,高同理心的人是否真的比低同理心的人表現出更高的道德?

可以想見很多學者進行這樣的研究。然而探討科學發現之前我們得先有個認知:這種研究性質複雜,測量善行和道德不容易,測量同理心更是難上加難。

 因爲偽善,有可能讓同理心失準

先來看看測量的問題。有些人特別具有同理心,很容易感同身受。原則上很多方法可以測試個體同理心的強弱,之前也提到了一些,比方說觀察與同理心運作相關的腦部區塊活躍程度,可惜這個作法的技術要求與成本都極高。

多數大規模實驗即便測量標的為同理心,作法卻與測量自戀、焦慮、開放度之類心理學家感興趣的特質一樣—用問的。研究人員對受試者的回應進行評分,分析得分與善行惡行之間的關聯性,而所謂的善行惡行也得加以測量,可能是透過觀察、實驗或者問更多問題來判斷。

相對於其他方式,問卷調查的優點是操作簡單,但並非沒有缺點。首先問卷形式很難判斷我們測量的是真正的同理心,還是受試者心中想像的自己以及想展露給別人看見的形象。說得難聽些:有些人未必真的高度同理心卻自以為很有同理心,又或者希望營造良好形象刻意為之,這兩種狀況會影響受試者如何回應。

再來這類研究鮮少能夠排除與同理心相關的其他變項,例如智能、自制、悲憫等等。就好比說牙齒健康的孩童比牙齒不健康的孩童更有可能進入頂尖大學;任何研究一定都會發現這樣的正相關,但因此推論牙齒影響了學習成就就大錯特錯,決定命運的可不是牙醫。

真相是牙齒狀態良好的孩子多半出生在經濟水準高的家庭、成長環境也相對比較好等等,類似變因才能解釋結果的相關性。同樣的,未必是同理心造成好結果,關鍵有可能是與同理心相關的其他人格特質。

這三點測測你有多少同理心

還有一個問題是,標準的同理心量表本身設計就稱不上完美,主流的問卷內容包括感同身受這個定義下的同理心,卻也包括別種心智能力,像是仁慈、憐憫、對他人的關心等等。馬克.戴維斯(Mark Davis)開發的量表非常馳名,受到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研究者使用。我學生的研究主題不是同理心而是對命運的信念,也能以此為工具。

這份問卷分為四大項,底下各有七個子項目,戴維斯表示它們「各涉及『同理心』整體概念的不同面向」。

量表內容之一為觀點取替(perspectivetaking),針對受試者是否對換位思考有興趣;再來是想像(fantasy),試圖瞭解受試者能否認同虛構人物;同理感受(empathic concern)著重對於他人的感受;最後則是個人不適(personal distress),測量受試者觀察到別人的負面經驗時會__產生多大的焦慮。

一、想像

這個項目底下有下面幾個子題,測驗時對照自己性格與每項敘述,從「不能精準描述我」到「非常精準描述我」的幾個級別中選擇最吻合的評價︰

閱讀有趣的故事或小說時會想像同樣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什麼感受。

‧我很融入小說角色的感受。
‧我有做白日夢和幻想的習慣,會想像自己有什麼際遇。

這些問題確實有效評估了受試者對於虛構作品的投入程度,卻和我們想要探究的主題有差距。一個人可以高同理心卻不喜歡讀小說,或者低同理心卻愛幻想、愛做白日夢。觀點取替與同理心比較相關,不過也一定程度上牽涉到對於不同意見是否採取開放心態。其子項目包括:

‧我相信所有問題都有一體兩面,會盡力全部加以考量。
‧我做決定之前會先試著理解所有人的立場。

同上,受試者有可能在這兩點取得高分卻一點兒同理心、甚至認知同理心都沒有,又或者分數很低但換個角度看就同理心滿滿。其餘兩個標準,也就是同理感受和個人不適在許多人看來是同理心的本質,不過難以區辨感受他人苦痛和單純的關心他人。同理感受的子題有:

‧我常常受到身邊的人事物感動。
‧有時看到別人遇上麻煩我不會難受。(反向題,低分代表同理程度高。)
‧我非常關心朋友。
‧在團體中看到落單的陌生人我會覺得難過。

這幾個自我評估當然和道德感有關,也包含了關心別人的程度。

二、個人不適

最難分析,基本上是測驗一個人在緊急狀態下是否無法冷靜,包括:看到別人急需幫助時,我會很慌張。

‧在緊急情況下我會很恐懼、不自在。
‧我碰上緊急情況容易失去控制。

這些敘述可能和同理心有關。或許高同理心的人遇上危急時情緒波動大,然而這種連結很不牢靠,尤其字面描述沒有指定所謂的緊急情況和他人受苦有關。有些人遇上管線漏水、看到龍捲風接近就會嚇破膽,與同理心沒有半點關聯,也和憐憫、無私等等沾不上邊。

三、同理感受與換位思考

另一種常見的量表叫做「同理商數」(Empathy Quotient),由巴隆.柯恩與莎莉.惠賴特(Sally Wheelwright)共同開發,其基礎為巴隆.柯恩十分著名的「同理思考與系統思考」(empathizing-systemizing)理論。

他認為平均而言女性傾向同理思考,男性則較注重系統思考。所謂系統思考是指喜歡邏輯分析與建構系統。此理論將自閉症視為「極度男性化大腦」,對系統化異乎尋常的執著,轉化成外顯行為就是強迫性的專注在某些事情,像是火車時刻表、拼圖遊戲,以及較低的同理思考,也因此影響他們和旁人的互動。

我覺得巴隆.柯恩的理論很有趣,不過他定義的「同理思考」一團亂。有些問題精準捕捉到了同理心,例如:

‧我覺得以別人的角度思考很容易。
‧看到別人哭泣並不會讓我難過。(反向題)

但其他問題更像是社交敏銳度,與同理或憐憫沒有多大關係:

‧我能輕易判斷別人是不是想要展開對話。
‧常有人說我在討論時無限上綱。(反向題)
‧我很難判斷在社交情境中自己應該怎麼做。(反向題)

巴隆.柯恩研究的是自閉症,設計出的量表似乎也更注重能否判斷自閉症患者的狀態,用於測量同理心並不理想,畢竟有些人同理心強卻羞於社交,或者社交技巧高超但沒有同理心。

就算有同理心,也不會讓你多做善事

綜合來看,現有且常見的同理心測量方式都囊括很多主題,同理心只是其中一項,其餘還有關懷和憐憫,甚至是否臨危不亂這種與同理心八竿子打不著的特質。

針對同理心與善行之間的關係,最後要注意的背景因素是「發表偏差」(publication bias)。探究同理心的研究人員自然而然期待能找到同理心的功效,應該說所有人做實驗都希望能得出明確的結果,做不出相關性的研究很可能不被發表;所以這種現象有個別名叫做抽屜問題(file drawer problem)。縱使研究者投稿了也很難獲得刊登,沒有結果的研究對審閱者和編輯都太無趣。

自陳偏誤、與同理心高度相關的其他變因、測量不精準、發表偏差,這些問題加總之後導致學界能看到的研究已然膨脹了同理心與善行的關係。而真正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出人意料的是,縱使有這麼多有利的條件卻依舊無法在同理心與善行之間建立明確的連結。數百篇對象包含成人和孩童的研究,整體結果就是沒結果。少數研究找出了少量不顯著的關係,其餘或無法確立關聯性、或模糊曖昧、甚至自相矛盾。也有學者以後設分析整合多項研究試圖拼湊出全貌,得到的結論一種是相關性不存在,一種是太微弱難以辨識。(按慣例,對這些研究和後設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查閱書末注釋。)

同理心在前述巴特森的研究裡發揮了最大效果,而那是實驗室特別營造的情境,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差異則不顯著。截至目前為止我將重點放在高同理心和行善是否相關。

沒同理心,也不代表比較殘暴

若換個角度看向光譜的另一端,先不考慮高同理心是否促進善行,那麼低同理心會不會導致人變壞?同理心低落與暴力有沒有關聯?

即使我這麼質疑同理心,卻也認為同理心太低與殘暴之間應該有一定的相關性。同理心會抑制殘酷的心態看起來很合乎邏輯,如果我能感受別人的痛苦,我應該就比較不願意造成別人痛苦,否則會讓自己也痛苦。缺乏同理心的人少了這道防線,所以低同理心和惡行應該有關。

可惜這部分連我都高估了同理心的效益。最近一份論文回顧所有關於同理心和攻擊行為的研究,標題即結論:《同理心和攻擊行為之(無)相關:後設研究的驚人結果》。

內文指出同理心只能解釋大約百分之一的攻擊行為,換言之即使擁有某個人的大量資訊,包括精神分析、紙筆測驗、犯罪紀錄、腦部掃描等等,要預測攻擊性有多強時同理心高低仍是最沒有參考價值的項目。

顯然論文作者群始料未及,於是結論很大篇幅試圖闡明這個怪異發現,或者更精確地說:為何沒有任何發現。他們最後認為是大家過分注重同理心,造成一般人對低同理心族群有成見,以為對方必然冷淡無情、漠視旁人悲喜,然而這根本是誤會。作者群說:「除了同理心之外還存在其他情緒和思緒,也有許許多多在乎別人的理由。」

同理心較高不代表好人,同理心較低也未必是壞人。之後幾個章節旨在解釋所謂善良可能與憐憫、關懷這兩種不同層次的情感有更高的相關性,而邪惡背後是缺乏憐憫、對他人的關心,以及無法控制自己的欲念。

作者: 保羅‧布倫 Paul Bloom
出版社:商周出版

(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 《失控的同理心》,由 商周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madsmith33,CC liscened。)

推薦閱讀

【鄉民們,我們別浪費時間仇富了】研究:有錢人天生就是沒同理心
【投稿】年改總要社會「有同理心」,那誰來同理年輕人努力依然貧窮的困境?
不是孩子沒同理心才有霸凌!這是青少年求生存的「地位競爭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