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過去台灣從來沒有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2012 年農委會在舉行「糧食安全會議」時,提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目標提高到40%,但眼見這個目標越來越難達成,且根據國內農地使用現況盤點,安全存糧用地甚至低於標準。

台灣農地有限,平均每公頃耕地人口承載壓力將近43人,是世界之冠。農業教育學會理事長陳世雄曾說,照理耕地人口壓力大的台灣應該有全世界最嚴謹的農地政策,但很可惜的,台灣過去長期實施全世界最不負責任的農地政策,導致現在這種情況發生——發生什麼事?讓我們一步步檢視農委會的成績單: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林慧貞 製表/ 柯皓翔

要維持臺灣安全存糧約需 74~81 萬公頃農地,農委會公佈最新農地資源盤點結果,包括平地、河川地、山坡地等,目前共有 68 萬公頃土地可供糧食生產,遠低於安全存糧所需用地,人為違法佔用農地第一名即是違章工廠,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之後會跟行政院報告違章工廠初步盤點結果,2016 年 5 月 20 日後新增的疑似 286 處違章工廠將優先拆除。

圖片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農傳媒》

目前可從事農林漁牧土地約68萬公頃

內政部調查,2016 年全臺法定農業用地面積 278 萬 1,121 公頃,其中法定耕地面積共 76 萬 5,655 公頃,農委會依據內政部資料,再透過農試所空拍航照圖、實地勘查,發現目前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僅 49 萬 2,608 公頃(含農糧作物、養殖魚塭、畜牧使用),若再加上 3 萬 4,607 公頃「非法定農業用地」(如水利署放租河川地種西瓜),目前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土地約 52 萬 7,215 公頃。

不過實際上可供糧食生產的土地還有很多,農委會清查,平地和山坡地的宜農牧地,分別還有 6 萬多及 9 萬多公頃可以耕種,這些「潛在可供農業使用」的土地總計近 16 萬公頃,加上目前已實際種植的農地,全臺約有 68 萬餘公頃土地可供糧食生產。

農委會曾計算,若發生極端氣候、無法進口糧食等緊急狀況時,臺灣至少需有農地 74~81 萬公頃,才能保障糧食安全、自給自足,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68 萬公頃看起來離安全存糧有一段距離,不過目前山坡地還有約 18 萬公頃屬於適合耕種的「宜農牧地」,目前沒耕種,僅做林業使用,若真有緊急狀況,可以調度耕種。不過他也補充,這些土地目前可能種樹做水土保持 ,未來要如何做農業使用,還要再討論。

人為違規第一名是違章工廠

為何內政部法定耕地面積有 76 萬多公頃,農委會清查出的可供糧食生產土地僅 68 萬公頃?農委會解釋,內政部比較偏向土地地目編定,農委會數據則是現況使用狀態。

舉例來說,內政部法定耕地有些是森林區或山坡地保育區,實際上不適合農業生產;而農委會 68 萬公頃可供糧食生產土地,則包含了非法定耕地,例如地目是河川地,但合法放租種西瓜的土地。

然而農地流失也是不爭的事實。農委會統計,平地可供生產的農地約 62 萬 4,262 公頃,但其中 6 萬 7,800 公頃是「非農業使用」,排名第一是「河川或水利設施」,佔 1 萬 5,437 公頃,第二名則是「工廠」,佔 1 萬 3,871 公頃,第三是「其他設施」, 9,006 公頃。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表示,非農業使用不一定就是非法,例如合法興建農舍、開闢農路,都會被編為非農業使用;河川或水利設施排名第一,主要原因是颱風或大雨後河流改道侵蝕農地,屬於非人為因素,「人為違法佔用第一名還是違章工廠」。

至於何謂「其他設施」,蔡昇甫解釋,從照片無法判斷蓋了農舍、工廠或其他建築的土地,就會被列入其他設施,農委會盤點時有標註,之後會一一查核,不過目前優先處理違規工廠。

圖片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農傳媒》

農委會下週三報告違章工廠盤點結果

陳吉仲表示,已初步完成非都市土地 286 家疑似違章工廠盤點,實際違規數量則尚待確認,下週三會跟行政院報告,至於都市計畫農業區內的違章工廠,也會在兩週內盤點出來,106 年 5 月 20 日後增建的違章工廠,即報即拆,若已興建完成,會先斷水斷電、要求恢復原狀,正在興建的工廠就直接拆,農委會已開發出 APP,若民眾發現農地違規使用,可以即時拍照上傳。

對農委會盤點農地資源,現場與會專家學者大多予以肯定,不過也有人提醒,現在檢舉農地違規的程序太複雜,還要提供地籍資料等等,建議只要提供 GPS 衛星定位功能相機拍的照片,以及違規鄉鎮即可。

公民團體守護宜蘭工作坊代表李寶蓮認為,除了農委會,經濟部應該也要盤點用地,看看現在有多少閒置工業用地,若當初劃設不當,未來是不是要還給農地?

陳吉仲表示,非常同意經濟部也開始盤點用地,農委會第一步驟是即報即拆去年 520 後的違章工廠,第二步驟就會跨部門盤點既有違規工廠,若 500 公頃農地中,只有 200 公頃耕種,且被工廠包圍,300 公頃遭重金屬污染,可以把這 300 公頃劃為工業區,再把其他工廠移過去,「這是我們工廠拆完後第二階段會去做的事。」

他強調,目前策略是「先止血,再解決既有農地問題」,確保農地不會一點一滴流失,不再被非法使用,下個階段會整治重金屬污染、超限利用土地等。

(本文圖片、表格皆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 《農傳媒》 ,請勿任意轉載,原標題為〈全臺農地盤點最新結果,僅68萬公頃可供糧食生產〉,首圖來源:中央社。)

推薦閱讀

「想學農業,留在台灣只會葬送青春」——台灣水果曾名揚國際,為何農業如今卻失去競爭力?
你知道台灣的耕地三分之一都在休耕嗎?不只是食安,台灣農業已「塌了半片天」
躲在兩岸農業交流下的八卦事:頂新利用「照顧臺灣農民」名義,見縫插針、大撈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