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世大運成功落幕,曾擔任 2009 年高雄世運執行長的立委劉世芳認為,從世運、世大運的經驗都看出台灣有承辦國際賽事的能力,台灣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申請奧運。
劉世芳此話一出在網路上馬上被噓爆,眾多鄉民指出舉辦奧運會台灣「賠到死」。然而我卻認為,以台灣目前國際局勢來說,申辦奧運其實是一步好棋。就算最後沒申請成功,也足以提高國際聲量。舉辦奧運不見得是弊大於利,劉世芳會被噓爆,關鍵是她沒有把申辦奧運的理由說清楚。
首先,先來聊聊鄉民說的賠錢問題。的確,這幾年申辦過的奧運的國家都賠到拉褲子,1986 年到 2012 間 12 屆奧運,最後開支平均比預算超支高達 150%。其中最慘的是 2004 年舉辦奧運的希臘雅典,由於最後花費超過預算高達 796 %,成為造成該國破產元凶之一。
勞民傷財的結果,造成沒有國家想再舉辦奧運;例如原先申辦 2024 年奧運的 5 個城市已有 3 個退出,讓國際奧委會尷尬地修改規則,表示 2024 年和 2028 年奧運主辦城市不用透過投票選了,由巴黎和洛杉磯兩個還有意舉辦的城市自己喬就好。
而舉辦奧運之所以傷財,原因出在要花錢蓋新場館。奧委會深知這個問題,去年的報告就建議東京,即將在 2020 舉辦的賽事用既有場館就好,不要再花錢蓋新場館。爭取 2024 奧運主辦權的洛杉磯也是同樣策略;他們告訴奧委會,洛杉磯有 95% 的相關硬體設施已經完備,不用擔心未來預算大幅度追加。
這次世大運台北其實只蓋了網球和籃球兩座新場館,其他都是既有場館改建而成,另外首次引進的活動式游泳池也是節省開支的成功案例。換句話說,花錢蓋新場館這件事情其實有解,端看主辦城市如何運用資源。
除了追問要花多少錢外,我們更該問的舉辦奧運能為一座城市帶來多少效益?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就曾說過,他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城市,去研究奧運如何配合他們的城市和國家的長期發展。1992 年巴塞隆納奧運就是一個最好例子。他們將奧運和1980年代就開始的都市規劃作結合,成功利用奧運翻轉整座都市。
回到台灣,我們的困境和西班牙不同。眼前最艱困的難題,是邦交國逐年遞減、國際能見度不足。想要參加國際大會,就會被中國叫其他國家排擠你。越來越少國家願意挺台灣,就意味著我們越來越難在決定世界走向的國際場合,表達自己的聲音。
因此,台灣目前急需增加的是國際交流。一來透過申辦奧運讓台灣能被放在國際舞台上被討論;二來就算最終沒通過,也能提高台灣能見度,讓世界各國看見加諸在台灣身上的不合理(例如那個怎麼改都改不掉的中華台北)。
立委劉世芳的大方向沒有錯,只是他沒有把話說清楚。舉辦奧運除了動員民族情感之外,還有更多國際政治上的操作意涵。這些才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部份。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中央社。)
推薦閱讀:
世大運給台灣人自信!但為啥柯 P 認為台灣短期內沒機會再辦世界賽事?
柯文哲不是當年的政治素人了——這就是為什麼他能講出鄉民也高潮的世大運致詞
【柯 P 照妖,藍綠現形】柯文哲世大運前狂被唱衰,鄉民整理四大打臉包被推爆
本文資料來源:
自由:〈從世運看世大運〉立委劉世芳:最終目標是申辦奧運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奧運在台北舉辦的九大難題
蘋果:洛杉磯申辦2024奧運 不蓋新場館砸1700億
地球圖輯隊:東京奧運預算狂飆 奧委會來救援
關鍵評論網:要麵包還是競技場?想打破國際奧會和國際足總的壟斷,要靠主辦國選民從下往上的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