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食農社會學》】

食安問題除了怪黑心廠商之外,更大的問題可能在於從食物產地到餐桌的這套流程,讓我們不知道到底吃了什麼。

隨著人口爆炸、資本主義興起,大量生產的食物再也不能被嚴格把關。層出不窮的糧食問題在慢慢浮現,農村和都市的矛盾加深,食安問題甚至已經危及人類生存尊嚴。解決口腹之慾的同時,我們如何才能吃得健康?

本書集結日本食農專家的  14 篇專論,探討「食農」議題的各個面向。希望讓民眾可以從餐桌上,奪回選擇自己要吃什麼的「自主權」。
(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 桝潟俊子

食安危機的根源,在於現代的糧食生產分工將食物和農業「切割」

食物乃生命泉源,也是生活最基礎的部分。早期食與農(農業、農村、農家、農民)彼此具有無法分割的密切關係,並以地方為基礎,形成多樣的飲食文化。特別是山區農村的居民,基本上多能充分利用當地食物、資源與能源,形成自給自足的生活架構,建立物質與生命、生活的循環系統。

但 20 世紀 60 年代高度經濟成長期之後的日本,所有生產活動都加速工業化,1990 年代之後更是急速全球化,在此情況下日本人的社會結構與民眾生活型態,都出現巨大的改變。

20 世紀後半,現代農業襲捲全球,工業化農業的影響力十分巨大。很多農民持續往這個方向走。日本 1961 年制定農業基本法之後,無視於工業與農業的本質差異而將食物商品化,依循工業生產邏輯試圖用同樣方法提高農業生產力、進行效率化與省力化,農業從「生活事業」轉變為「產業」,建立了工業生產的糧食生產與供給系統。

1990 年代之後糧食生產的國際分工愈來愈深,出現大型國際農業綜合企業,全球市場被強而有力的「全球食物系統」掌控。目前由美國主導、日本也打算參與的 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也因此呈現「體制 危機中出口貿易的國際之爭」現象(關 2010:78)。(《CO》編按:本書撰寫時,川普還未宣布美國退出 CPTPP。)

目前不只大都市地區,日本許多地方都市,也都出現廚房和農業毫無關聯的現象。都市愈巨大,消費者吃的食物愈沒辦法當地生產,民眾與農業、農村的相互交流與信賴關係便更加薄弱,甚至完全消失。

在此情況下,生產者(農村)與消費者(都市)的關係完全斷裂,日本古代民眾長期習慣的「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乃至於「農山漁村自給自足」的珍貴生活型態已經消失。

目前日本從世界各地大量進口各種糧食,已經漸漸失去「當季」的季節感,也忘了還有地方農業存在,如此一來,人們失去傳統重視新鮮味覺與風味的飲食文化,以及強調土地與風土特色的飲食觀念。

日本人的食物里程(Food Miles,Tim Lang 提出之術語)愈來愈長,運送食物的化石燃料消耗量增加,過度強調珍饈與肉食的飲食生活不只不自然,而且安全堪慮,既危害健康也造成地球有限農耕地、資源與環境過重負荷。

日本已經進入食物過度充裕的狀態,人們不必煩惱糧食不足或飢餓,想吃什麼就可吃什麼,只要有錢都能吃到各種食物。

如此富裕與飽食時代裡,人們終究還是會產生危機感,那就是過度依賴進口農產品與食物全球化,嚴重破壞社會共同體以及國內農業。這種危機也就是高度工業社會之下食與農的根本問題,即生命、生活原理與經濟原理之間的尖銳對立與結構矛盾。

亂吃吃出一身病,美國人重新找回對「在地」農業的重視

愈來愈多美國人注意到食物系統全球化所導致的各種問題(飢餓、肥胖、文明病、環境汙染、家庭農場與小規模農業等 地方農業的衰退等),因此出現許多討論食農全球化的著作。

其中,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撰寫的《雜食者的兩難》(Pollan 2006 = 2009ab)在 2006 年成為銷售超過百萬冊的暢銷書。在日本,人們大多不會努力具體地想像,食與農完全工業化之後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正如波倫所指出的,過去人們擔心食物不足,現在卻變成害怕吃進太多脂肪或碳水化合物,陷入了「脂肪恐懼症」或「碳水化合物恐懼症」。

像這樣希望追求健康,但實際上卻不是真的經營健康飲食生活的現象,呈現了「美國式矛盾」(American Paradox)。有的人反省現代農業問題,希望對抗速食文化,因此強調有機農業。但有機農業也逐漸被巨大與組織精密的國際大型農業綜合企業收編,出現了「大型有機農業」的狀況。

為了對抗全球化造成的大型有機農業現象, 1990 年代之後美國有人推動「在地食物運動」( Local Food Movement)。換言之,在擁有強大速食產業與多國籍農業綜 合企業等全球化象徵的美國型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開始強調不應只關注嚴格的有機驗證或食物的安全、安心,反而應投入更多心力重建地方經濟與文化、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維護環境與生態。

亦即重點在於建立「在地化的食與農」,在許多人努力下這方面已經頗有進展。目前全美國各地都有愈來愈多農民市集與社群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以下簡稱 CSA[註釋1])、許多學校營養午餐使用在地農產品(FTS,Farm to School),許多高級餐廳以在地生產的農產品作為賣點,盛況空前。所謂「買新鮮、買在地」的運動 [註釋2] 風起雲湧、熱鬧非凡(Martinez et al. 2010)。

此外,特別重視支持並採購在地生產食物的人稱為「土食主義者」(locavore) 。

不只美國,世界各地都興起了「在地食物運動」

全球各地都有許多人重新重視「在地化」(local)與「社群」(community)的價值,希望擺脫「淺薄的有機農業」(shallow organic farming)[註釋3],進一步重建人與土地的連結。和日本一樣,歐洲包括英國、法國與瑞士等國家也都在 同一時期出現這種新發展。

例如,英國 1987 年引進 CSA,2001 年 9 月該國「土 壤協會」(Soil Association)決定全面推廣 CSA 的「社區耕作計畫」(Cultivating Communities)。

此外,法國有關單位參考 CSA 因而組織 AMAP(Association pour le Maintiend’une Agriculture Paysanne),這項運動於 2001 年展開,目前(2012 年)法國全國已有 1742 個分會,並已於 2010 年建立橫向的聯絡組織「MIRAMAP」(Mouvement inter-régional des AMAP,AMAP 聯合組 織)。

日本有識之士也察覺到農業生產全球化下,民眾可輕鬆取得外國農產品導致地方社會衰退的危機,因此 1990 年代中葉,許多市町村與農協投入推廣地產地消的運動。

在這樣的風潮之下,各地的農產直賣所大增,進一步形成以農產品交易為核心、也就是以「市集」為核心的地方活化行動。

此外,近年來有機農業的個人生產者或團體,除了產地直賣所之外也建立許多農民市集,讓地方民眾直接向當地農民購買在地生產的農產品,也有許多餐廳直接向當地農民採購,這是過去所沒有的現象,令人印象深刻。

讓食與農重新恢復地方文化與色彩

這類希望食農回歸在地的運動重點為「在地化」及「社群」。首先,農產品生產的在地化與重建社群,主要是為了對抗食物系統的全球化,其次是建立農業永續經營系統,走 向有機農業。第三是希望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桝潟 2006:96) 。

如何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如後述, 這也關係著生產地(農村)與消費地(都市)或者生產者與消費者關係的重建與改革,甚至影響地方社會的活化能否成 功,扮演關鍵角色。

近年來這類重建食與農的運動,確實讓人們有了新的食物選擇,歐美各地也流行在地食物系統( LFS, Local Food System)與另類食物網絡(AFN, Alternative Food Network)概念,在這裡所謂「食物系統」和「食物網絡」 的主要內涵是:

「不只食物生產、流通、消費、廢棄等循環,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與飲食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自然環境等所有社會要素都整合進來,這種情況便能形成全新的『食物鏈(food chain)』或『食物供給圈(food shed)』概念。」

本章主要探討超越有機的「在地化運動」對食與農的影響。波倫指出,許多美國人陷入「雜食動物的兩難」 ,也有紐約記者發現自己遇到不知如何選擇食物的難題:他在紐約超市發現貨架上販售有加州生產的有機蘋果以及在紐約州以慣行栽培方法生產的蘋果,他不知該選擇哪一種,類似這種狀況可能日本人也常遭遇。

總之,過去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觀 念盛行導致全球農業危機,未來如何讓食與農回歸在地,確實是當務之急。

註釋:

[1] 台灣的譯名還有「社區支持型農業」,本書使用「社群協力農業」旨在強調 此一模式中生產者與消費者結為生命共同體的意涵。
[2] 歐美地區發起的運動口號為「Buy Fresh! Buy Local!」。
[3] shallow 之意指僅只是通過有機認證和規格化、不使用化肥和農藥便視為有機 農業的簡易思維。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食農社會學》,由 開學文化 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Yuya Tamai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如果你也反對浪費食物,那這個廚師你一定要認識:《中華一番》的雷恩(我是認真的)
「8 歲童工每天得搬 25 公斤重的棕櫚」最大棕櫚油商的虐待下換來的食物,你吃得下去嗎?
【好可怕!日本食物被輻射污染了?】崩潰前,可以試著先了解事情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