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表格皆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農傳媒》 ,請勿任意轉載。)

圖片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農傳媒》
你知道你在夜市吃的蚵仔煎,其實都是剖蚵工人的斑斑血淚嗎?
日本曾經統計,農民因工作受傷、死亡者,每千人就有8.2~8.8人,遠高於全產業平均值的2~2.1人,且高齡者發生職災機率明顯較高。但在台灣,這樣的傷害卻是無人問聞。
在每年六月蚵仔豐收的季節,漁村中剖蚵婦女們就會在鐵皮黑網搭乘的蚵寮,坐在矮凳子上熟練地剖著蚵肉。但多年來剖蚵不讓他們的手指彎曲變形、關節退化,而為了避免蚵仔放太久蚵肉腐壞,他們也容易因為求快而被蚵殼或剖刀刮傷,但他們往往忙得沒時間看醫生。
或許聽起來沒什麼,但就曾有漁民在海上作業被割傷,因為工作忙就想過兩天再看診——未料一周後,大家就收到訃聞。這位漁民死於海洋弧菌感染。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各式各樣的農林漁牧產業生產鏈中。因為養魚養到差點因為黃斑部病變失去一隻眼睛、洋蔥農民容易因角膜感染失明、或是代噴農藥業者則往往因農藥慢性中毒而死……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農民們暴露在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因為經濟收入和時間上有限,往往無暇就醫、最後成為不可逆的傷害。
這樣的傷害,也在決定回到農村工作的年輕農民身上一再重現,年輕的身體受著相同的折磨而迅速衰弱。

圖片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農傳媒》
最近農傳媒整理了非常精采的內容,詳實地記錄下台灣農民的現況,經調查發現有122萬名農保被保險人必須達到失能、死亡,才能獲得相關給付。
農傳媒整理中提及,自從民國84年全民健康保險開辦後,農保中原有的醫療給付,便整合到健保,因此農保給付種類只剩生育、失能與死亡。而現行勞保條例中,包括普通事故保險和工作導致傷病死亡的職災保險,後者又可分為職業病和職業傷害。
勞保認定嚴格、給付較多,勞工在家不小心跌倒腰閃到可拿到普通事故給付,但若因工作搬重物導致椎間盤突出,除可獲得醫療給付,因不能工作而沒有薪資,從不能工作的第四天起,就可以領取「傷病給付」。然而同樣的情況下,農保卻以上皆無。如果在死亡或失能錢沒有補貼讓農民們好好恢復健康、也不注重職災預防,那麼這樣的問題恐怕難以改善,只是繼續複製農業式微的原因。

圖片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農傳媒》
更麻煩的是,這幾年勞動部在整合散落於《勞動基準法》、《勞工保險條例》、《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中的職災補償以訂定《職災法》時,仍然以「勞工」為主。
農傳媒報導,據了解,勞動部傾向「階段性調整」,不要一下子擴大《職災法》適用對象,農民既然有農保,應優先修農保條例,調高保費納入職災保障。但農保早已從保險扭曲成福利制度,是高度政治敏感議題,以往只要一傳出調高保費,勢必引來地方民代關切。
農傳媒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的林良蓉教授認為,職災保險是社會保險,不是退休金等福利制度,很多人都會因職災受傷、無法工作,所以職災保險應盡量擴大適用範圍,不論受雇者、自營工作者、農民,甚至雇主本人,都該納入。
農傳媒報導,林良榮認為,可針對加保者制定不同保費費率,而非強制要求每個人都加入勞保才有職災保障,全世界的職災保險都是如此,臺灣農民卻連多付錢獲得保障的選擇都沒有,「勞動部應破除本位主義。」雖然臺灣目前的《職災法》規殘補不全,但農民甚至連進入這種殘補制度的資格都沒有。
加上隨著台灣糧食越來越仰賴進口,台灣人對農林漁牧業的關注已經漸漸下降,但農民們卻承受著這些痛苦,無人問聞;但最應該完善勞工福利、制定相關政策的政府,也看似無法成為他們的保護傘。
而我們的農村,將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漸漸凋零。

圖片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農傳媒》
(本文圖片、表格皆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農傳媒》 ,請勿任意轉載。)
推薦閱讀
「想學農業,留在台灣只會葬送青春」——台灣水果曾名揚國際,為何農業如今卻失去競爭力?
你知道台灣的耕地三分之一都在休耕嗎?不只是食安,台灣農業已「塌了半片天」
再也不用吃冷凍蔬菜的三色豆! 民進黨立委蔡培慧:推動《農業基本法》重視台灣農業價值
千人罹癌、百人病逝的台灣勞工悲歌:是誰害 RCA 工人們的正義遲來 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