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教育,台灣人首先都會想到舉世聞名的德國和芬蘭教育。

不過有趣的是,在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由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主辦,測量十五歲大的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方面表現的計畫——測驗結果中,幾乎都是由所謂的「北歐模式」和「東亞模式」所佔據。

而其中的最佳代表,就是芬蘭和南韓。講到教育的成果,台灣人肯定不會先想到後者。不過事實上,過去幾年來,冠軍幾乎都是由這兩個國家輪流獲勝,但這兩個國家卻又剛好完美體現北歐跟亞洲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在《全球教養聖經》這本書中,就詳細介紹了這之間的差異。

不斷走向解放與自由的芬蘭教育

從廢除寫字教學走向數位化到大膽移除所有學科,芬蘭一直大膽挑戰教育的可能性、試圖打破框架。

在芬蘭的就學年齡是七歲,比起世界他國足足晚了三年。相對於「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芬蘭則希望孩子準備好了再進行學習,更希望孩子擁有沒有課業壓力的童年。甚至到了真正入學的時候,芬蘭仍然鼓勵孩子們不要被關在教室裡面,不論天氣好壞,上學通常都在遊戲中完成學習,正規教育相對少得多。

而對於考試,直到 16 歲前也都不太受到嚴苛的重視,老師們會替每個學生量身打造獨特的評分標準,作為每個學期的課堂表現分數。教師評量也是類似的方式,由各個學校自行替教師的評量負責,而不像台灣有統一的教師評量。

這個「不追求卓越」的教學態度讓芬蘭孩子們在 16 歲前獲得了非常扎實的基礎教育內容,企圖追求全民平等的起跑點。

但有意思的是,同樣長期占據第一名寶座南韓則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也是你我更熟悉的那種。

一秒都不能落後不然就會被淘汰的南韓教育

在整個東亞都瀰漫著一股「學歷至上、力爭上游」的氛圍下,南韓能夠脫穎而出顯然是將這套制度發揮到了極致,加上極為不服輸的民族性,讓南韓成為其中的翹楚。

藉由聚焦在傳統學科上進行反覆測驗,搭配緊密的課表讓南韓的學生在高壓的學習課程中成為考試戰鬥機器。這幾乎已經是整個東亞過勞孩童的表徵了,不論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甚至是新加坡,孩子們幾乎都陷入了類似的困境中:不能輸在起跑點,更不能在跑步過程中慢下一分一秒,不然就會被淘汰。

而韓國,就靠著這種斯巴達式的教育法,從文盲國家躍升為世界經濟強國——然而這份代價就是極高的自殺率,南韓已經成為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自殺率第一名好幾年,在世界榜上也都是數一數二的,而這並不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尤其近幾年來南韓青年失業率連續 5 年攀升、更在去年創下 9.8 % 的新高,求職困難成為嚴重社會問題、更成為學生龐大的壓力。而面臨求溫飽都有困難的狀況,南韓學生實在難以忽視畢業後的就職問題,無法單純將學校視作汲取知識、追求夢想的地方。

南韓同樣是個相當重視「關係」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是比起台灣更加嚴重。從出身地區到求學經歷等等,都可能會影響未來求職的成敗。例如南韓求職網站 JOBKOREA 與打工求職網站 albamon 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就顯示出曾在求職過程中感受到畢業學校影響的比例高達86.8%,並有78.9%的人認為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

因此「進入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更成為學生心中唯一的目標——對他們來說,若沒考好「修能」(大學修學能力測驗),人生就毀了。

而這點也清楚顯示在「補習費」上面。根據 2014 年南韓政府統計資料,南韓人的補習花費達18.2兆韓元(約新台幣5343.5億元),部分民間研究機關預估值甚至上看 30 兆韓元,顯示出南韓家長的「教育熱潮」。

南韓中學生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半就開始讀書的現象可以說是家常便飯,通常下課後還要去補習班加強學習,因此許多學生都是午夜後才會回家。甚至在南韓還有「四上五下」這項規則——如果想要上好大學,一天只能睡四小時;敢睡五個小時以上,你就沒希望了。

一名女高中生不具名受訪時表示,她的夢想是每天可以睡超過5小時。這名女學生每天早上6時起床游泳,上完學校課程之後緊接著去補習班上課到晚上11時,回家繼續預習到凌晨 2時,從國小開始周而復始。這也是許多南韓學生生活的寫照。

所以取消考試就可以了嗎?

當然,整個東亞都面對和韓國類似的困境,我們也或許很想要徹底對台灣教育做出些什麼改革,可是事情並不是拋棄考試就可以解決的。

世界經常忽略提及的,就是芬蘭這種放權地方教育體系的作法,是奠基於二十多年的嚴密監督審查、並且由中央積極推動所產生的成果——越是自由放任的體系,就需要越多的自治管理能力培養的過程。

芬蘭國會於1968年通過法律,創造一套全新的基本教育制度,由中央政府監督執行,目標是發展共通的、廣泛的學校制度和全國課綱。也正是藉由這樣健康的基礎之上,才能夠放手讓各個學校自由發展進化,而不是一下子就全盤拆散現有的一切。

而介紹這兩個國家相異的制度這麼久,究竟對台灣有什麼用處、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這本書也給了思考的起點:

所以,我們固然能從南韓和芬蘭的制度中學習,但是對於立場介於這兩種極端模式中間的大多數人來說,選擇起來差別有如天壤。所幸在諸多差別之中,兩方總算有一個共通主題,可以幫助我們。

這兩個國家都相信,所有兒童都值得享有優越的教育。雖然他們的執行方式極不相同,但是兩國都具備學習熱忱,相信只要好好教育每個小孩,整個社會都能受益。這樣的信念造就出敬重教師的文化,從而提升教育水準,令大多數社會與父母羨慕不已。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

推薦閱讀

【芬蘭革命性教育改革】2020 年之後所有「科目」都從學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被台灣人過度吹捧的德國教育真相】看似平等的分流教育,其實藏著最殘酷的階級複製
為什麼有 14 歲就會做無人機的天才,媒體卻在推崇「不上網、沒手機、苦讀上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