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xabay
針對塑膠垃圾的問題,美國研究人員表示:地球至今已生產超過83億公噸塑膠,而且大多數都被丟到垃圾掩埋場或是海裡。
根據法新社報導,美國期刊「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刊登出的這項報告,被形容是「首項針對大規模生產塑膠所作的全球分析」。報告也警告,未來會出現更可怕的情況。
照目前的速度看來,「到了2050年,超過130億噸的塑膠垃圾會被丟在垃圾掩埋場或是環境當中」。這相當於120億公噸,約等於3萬5000棟紐約市紐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的重量總和。
美聯社更指出,中國製造出的塑膠最多,緊接在後的是歐洲與北美洲。
研究共同執筆人、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工程學副教授詹姆貝克(Jenna Jambeck)說,「在任何情況下,大多數塑膠都無法生物分解,所以人類製造出來的塑膠垃圾可能會陪伴我們數百,甚至數千年。」「我們的估計數字強調出,我們需要批判性地思考使用的物質及垃圾管理工作。」
面對如此大量的塑膠垃圾,我們可以怎麼做?
旅澳藝術家王筱雯就曾經利用海邊的垃圾袋、寶特瓶等垃圾編成一隻重達200公斤的塑料大海龜,來提醒民眾重視塑膠垃圾的問題。
她說,之前在泰國芭達雅住過一陣子,她發現當地到處都是垃圾袋、寶特瓶、保麗龍等垃圾,更有海龜因誤食過量塑膠袋,導致無法進食而餓死,因此決定發起淨灘運動。
她和先生、友人花了半年時間,每周淨灘,並把撿來的垃圾袋編織成海龜的外殼,裡頭則是塞滿寶特瓶、保麗龍等,製成長4.1公尺、寬3.6公尺的海龜,期盼透過這樣的藝術美學,讓民眾反思,期盼藉此改變人們生活行為習慣,以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另外美國紐約的華裔環境藝術家La Benida Hui(許沁雯)也曾在小琉球淨灘,並用垃圾出創作五米的彩色海龜。
她與R.A.R.E藝術工作室負責人合作,在去年5月23日世界烏龜日前,和居民、志工及遊客,在小琉球淨灘。「人類的生活與大自然都是互相連結的,一步步改變人們的所做所為,才可能改變海洋環境」她希望藉由藝術,喚起人們對於海洋垃圾的省思。
活動當天,她和志工在小琉球蛤板灣海灘撿到上百袋廢棄物,並將撿回的垃圾依顏色分類,然後用這些垃圾排成巨大的海龜地景藝術。同時她也結合海邊自然物,例如:漂流木、樹枝、藻類等,以自然和人為的反差,凸顯現今海洋生物面臨的生態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
- 《聯合新聞網》:〈旅澳藝術家集淨灘垃圾袋做成大海龜〉
- 《中時電子報》:〈垃圾變藝術!許沁雯巧手改造海洋廢棄物〉
- 《中央社》:〈塑膠垃圾達數十億噸 專家:未來更可怕〉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投稿】在台灣一年募一億卻不用在本土議題上?他告訴你綠色和平組織都在做甚麼
中國貧民的困境:全國工廠天天排廢氣,政府卻因霧霾禁止我們燒炭取暖過冬
文創與暴發戶:從「文創餐廳」看台灣文創產業的氾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