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齊柏林為拍攝《看見台灣》第二集罹難,這兩天網路除了悲痛台灣失去一位關愛台灣環境的導演外,卻也出現另一種聲音──有人點出齊導的外省第二代和泛藍背景,並且在這件事上做文章。

我們希望告訴你,在相信人權的民主台灣,儘管省籍跟政治分不開,我們仍要對個人能「超越」他的血緣和族群背景,抱有更大的信心。

(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張之豪

新聞是這樣寫的:「齊柏林遭酸外省第二代!兒回嗆:比賣國土本省人還愛台」。
初始,是PTT上有人在討論,「齊柏林原來是外省二代」,媒體跟上去,說這是「酸」、「質疑」齊柏林。

齊柏林的兒子也跟著「反駁」:他說自己的父親「愛台灣愛到命都可以不要」、「比很多本省人比很多賣國土的本省人還多、還深,愛不愛台灣,跟省籍、出生什麼的都無關!」

人的邏輯可以因為「外省」兩個字,就進入混亂,這也表示「省籍」好像仍然可以是個問題,是嗎?

PTT 原文沒有對「外省」或「本省」做出任何價值判斷,純粹在講一個「客觀事實」:齊柏林是外省二代。

當然,因為還加了「原來」,表示這仍然帶有著一個隱藏的概念:會拍「看見臺灣」,應該很「愛台灣」,但是原來是外省人,這件事實,是不正常的,因此,這是個「發現」。

所以言下之意當然就是,「外省人『普遍』不愛台灣」,至少不會愛台灣愛到會去拍「看見台灣」,也不會愛到連命都沒了。

這時候,齊柏林的兒子,也順著這個邏輯,「反駁」:我父親是外省二代,但他比本省人還愛台灣。

所以這問題,到底出在「外省」、「本省」這個概念,還是出在對「外省人」、「本省人」所附帶的許多聯想?

在這種聯想與刻板印象之下,外省人比較不愛台灣,本省人比較愛台灣,所以,「外省」或「本省」這兩個「客觀事實」被談論時,談論的人「可能」要講的,其實是「愛不愛台灣」的問題。

「省籍」是歷史、血緣、也是族群認同,這個東西,跟與土地的關聯、對地方的疼惜、對愛不愛台灣,本來就沒有必然的關係。

你可以是外省人,你也可以認同自己的外省背景,但你也一樣可以愛台灣,支持嘗試各種可以讓台灣更自由、民主、開放、獨立的方式,讓台灣更好。

你也可以是本省人,你也可以認同自己是第幾代祖先到台灣來,地方淵源與人際有多深厚,然後你也一樣可以支持掏空台灣、敗壞台灣的政黨,甚至你也可以支持中国併吞台灣。

以上這些人,在光譜上很多元,也都存在於台灣,而且,越來越多。

然後,也有很多深藍網軍,故意反串「福佬沙文主義」,來誣陷任何講起「省籍」的人,都是深綠,都是民進黨,都是時代力量。

當然,「省籍」與「政治」意向的高度相關,這也是個客觀事實,自然容易引人聯想。

不過,身為相信自由、民主、人權的人,不論是自由主義,或者是社會主義,只要不是極端的右派,我們應該都對「個人」得以「突破」、「超越」他的階級背景、血緣身份,具有相當的信心。

齊柏林對台灣土地的熱愛,無庸置疑。不論他政治意向是什麼,而我們也無需要無時無刻都在檢驗人的政治意向。政治雖然無所不在,但是,人性也一樣無所不在。人追求純粹、追求美、追求善的動力與決心,就是具有震撼感動的力量。

齊柏林也不是神仙皇帝,他也沒有義務為你做出你覺得才是對的紀錄片或是觀點。

不是在傷害人,也不是存著邪惡的念頭在拍他的影片,我覺得他已經相當盡力,也做得非常好。

(本文經原作者張之豪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首圖來源:中央社)

推薦閱讀:

【用鏡頭深愛台灣的青年】他不只是齊柏林助手,25 歲的陳冠齊做過這些事
誰會真正為齊柏林惋惜?長期關注環境正義讓他感嘆:越想讓大家知道台灣多美,我就越難過
你知道的太多了!軍武專頁推測:《看見台灣》導演拍攝墜機是「被意外」?
這是說笑話比賽?齊柏林生前貼照片感嘆亞泥挖更深,經濟部回應:一切合法、未擴大開採
【專業小知識】直升機其實很危險!《看見台灣》每一次拍攝,都是用生命紀錄台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