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老西區.新國門】

隨著忠孝橋引道拆除重現北門,2016 年柯文哲啟動「西區門戶計畫」,目標是翻轉老舊不堪的台北車站周遭區域,讓這裡成為新國門 。

西區對台北的重要,在於它是這座城市的「根」。

以北門為核心的台北西區鄰近港口,過去曾是商貿往來最茂盛之處,其繁華程度甚至讓日本人驚呼這裡是「東方小巴黎」。然而隨著都市開發東移,時尚小巴黎逐變沒落,成了落後的「老西區」。

如今在北市府都市規劃下,老西區展開新生命。然而從執行至今,如何在開發過程中兼顧古蹟、歷史記憶,又再度浮出檯面成為一道難解習題。

有歷史的地方,才能思索歷史。BO 希望藉由《老西區.新國門》專題,再度讓讀者關心都市開發與自己的關聯,思索未來希望看見什麼樣貌的都市。(責任編輯:黃靖軒)

西區門戶重點項目:左邊分別是機場捷運、台北郵局、台灣鐵道部;右邊是台北車站、北門和行旅廣場。

說起台北西區,你會想到什麼?是西門町的五光十色、繁忙找不到出口的台北車站還是充滿 K 書中心的補習街?

其實,台北西區不只這些。以北門為核心的區域匯聚了豐富的古蹟文化,這裡曾是台北最熱鬧繁華的地方,在日治時期甚至曾有「東方小巴黎」之稱。隨著鐵路地下化和都市發展重心東移,台北車站的榮光逐漸淡去,周遭交通也因為缺乏整頓而呈現凌亂不堪的景象。

直到最近,隨著市長柯文哲拆除忠孝橋引道,台北車站一帶才從 2016 年又開始變得忙碌。他用一個新名稱──「西區門戶計畫」告訴市民,這裡要變得不一樣了。他告訴台北人他的目標不僅是要將北門打造成「台北凱旋門」,還要重現西區過去榮景。

台北市長的野心曾經讓人很期待,然而不知道是不是西區門戶這幾個字太繞口,隨著拆除工程結束,這項計畫逐漸淡出媒體版面。大部分人記得有「重現北門」這回事,但都不是很清楚北市府再拆除忠孝橋引道後,還有哪些改造計畫。

台北市政府去年 10 月在北門舉辦的白晝之夜。圖片授權來源:劉真蓉

究竟,西區門戶計畫是什麼?這場都市改造計畫結束後,台北會變什麼樣貌?

藉由這個專題我們希望讓大家思考「都市再造」的意義。一座都市的古蹟和歷史很重要,但我們也不能永遠「貴古賤今」活在過去,不去思考城市的未來發展。該如何再開發和保留古蹟間取得平衡,就是台北市在做都市再造時面臨的最大挑戰。

為什麼是「西區」、又為什麼是「門戶」?

上圖西區門戶計畫各個重點項目的相對位置。西區門戶計畫的項目主要有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台北車站周遭的景觀改造,另一項為古蹟的維護和改造。

以北門為核心的西區之所以成為國門,和今年三月機場捷運通車有很大關係。隨著機捷通車,台北車站未來將變得更熱鬧。桃園機場一年大約有四千萬出入人次,初估一年從桃機到台北車站的旅客會有一千萬以上。台北市政府希望藉由西區門戶計畫的推動,讓來到台北的國際旅客看到一個「國門」意象。

然而選擇西區作為「國門」,除了機場捷運開通的交通因素外,還有更深層的象徵意義。

西區的發展早於東區,不僅曾是台北最精華的區域,也匯聚了多元的歷史建物。包括清領時期建造的北門、台北郵局,日治時期建造的三井倉庫、台灣鐵道部。繞著北門走一遭,彷彿就是踏進時光隧道、看完台北城發展百年史。比起台北其他區域,這裡最適合讓剛踏入台北的旅客,了解這座城市的百年史。

因此,台北市政府推動西區門戶計畫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重現北門、台北郵局等建物的歷史價值。副市長林欽榮表示,西區門戶計畫是要發展「城市博物館」。未來將整合區域中的市議會舊址、公路總局、北門、三井倉庫、台北郵局和鐵道部,打造為「六大博物館」廊帶,竭力保存古蹟和歷史建築。

台北車站周遭的老舊,成為西區門戶計畫的改造重點之一。圖片來源:Antonio Tajuelo CC licensed

第二個目的,則是要讓發展重新回到西區。一方面要整頓凌亂不堪的景觀讓這裡夠格被稱為「國門」,另一方面則要在推動產業發展,將「進步」帶回西區。林欽榮說,西區門戶不但是國家門戶,也是國家的「創新門戶」。未來會規劃西區成為創投(Venture Capital)重鎮,帶領台北成為VC Capital(創投首都)。

專題核心:開發和保護古蹟的兩難如何處理?

這篇專題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先從副市長林欽榮和產發局局長林崇傑訪談中,從官方角度了解市政府對西區門戶的基本規劃。在第二部分,我們將先從北門這個「主角」開始,逐一介紹西區門戶計畫的重點開發項目,說明這些古蹟群的重要性以及開發過程引發的爭議。

台北市政府都市再造的最大問題,在於時常在開發過程中「不小心」踩到文資團體最在意的那條線,破壞古蹟價值。例如大巨蛋建設過程造成鍋爐房地基下陷、煙囪古蹟傾斜,或是在開發南港過程中,打算拆除鐵道沿線產業文化象徵的瓶蓋工廠。

延伸閱讀:

那些年北市府沒說的事—南港瓶蓋工廠是留給全民使用,還是圖利廠商?
大巨蛋破壞松菸古蹟、文創大樓變百貨,松菸文創園區到底還剩什麼?

因此在第三部分,我們將進一步追問都市再造的意義──古蹟的價值是什麼?對居民的重要性是什麼?其他國家如荷蘭、德國,又是如何處理開發和保留古蹟間的矛盾衝突?

都市改造不是政府的事,市民才是決定城市樣貌的主角

柯文哲上任不久後旋即宣布「2050 願景計畫」,一個範圍更大的都市改造計畫。除了西區門戶計畫還有東區門戶計畫、大同地區再生計畫、社子島開發計畫等。柯文哲說,這些計畫的終極目的,是為市民打造 30 年後的台北樣貌。

柯市長的野心很大,但從西區門戶計畫的執行狀況來看,如何讓市民認知西區改造的重要性,仍有待加強。

真正的都市規劃並不只是政府單方面從「上到下」的計畫,而是透過「下到上」參與討論,讓市民成為決定城市樣貌的主角。例如荷蘭造船和碼頭公司 NDSM 在閒置十多年後,地方政府讓當地藝術家自己提案,決定空間的未來樣貌。

相較之下,西區門戶計畫中不論是三井倉庫的遷移和台北郵局都更案,都看出台北市政府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們希望透過專題讓大家思考,你希望你居住的城市在 30 年、50 年、100 年後會是什麼樣貌?又是由「誰」來決定都市未來的樣貌?

(本文提供合作單位轉載。首圖來源:劉真蓉

延伸閱讀:

三井倉庫留在原址,才能成就北門成為世界級文化景觀 ─ 但我們卻想盡辦法遷移它
從台北北門看台灣人如何對待古蹟:不是嫌老舊隨便亂拆,就是想要「翻新」做成超醜 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