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法國大選剛結束,很多網友好奇,假設臺灣走的是法國「絕對多數兩輪選舉制」會怎樣呢?鄉民神分析2000年以來的總統直選結果,發現台灣政局會長出不一樣的風貌,今天你看到的也不再會是藍綠對決的情況。(責任編輯:蔡沛宇)
文/ pinkkate
首先法國政黨很多,兩大政黨分別為共和黨(右)和社會黨(左),但其實多半選舉,都沒能在國民議會拿到過半席次,多半都還要跟小黨合作。
左:社會黨+法國共產黨+綠黨+左派激進
右:共和黨+民主運動+右派激進
在這種小黨林立,無法有一黨獨大情況下,絕對多數制, 雖然有浪費社會資源之虞,但或許是必要存在的。第一輪投票,還可以各黨都選自己想要的人,也可比較反應出民意。第二輪投票時,通常就左右派各自歸隊,這才選出真的總統。
回來談臺灣這邊,基本上政黨政治完全不同,因為不是用左右來區分的。大體上2000年~2014年的狀況是:
藍: 國民黨(主) + 親民黨
綠: 民進黨(主) + 台聯
在這段時間內,民進黨雖號稱「國會最大黨」,總統是阿扁,但實際上被藍營所牽制,但由於不是用理念(左、右)來分,統獨議題…兩黨也都越講越模糊。因此到2014後,親民黨慢慢走向跟民進黨合作,變成現在局面:
綠:民進黨(主)+時代力量
藍:國民黨
親民黨基本上策略變得不用跟藍營合作,可以很大程度發展出自己的路線,就由於臺灣政黨基本上不是左右互相對立的(左派在臺灣根本沒市場),因此各家政黨可以根據當時的政治實力,來改變自己的合作對象。
好,我們現在假設臺灣走的是「絕對總統制」 會怎樣呢?我反從2016往回討論。
2016年選舉:
第一輪:蔡56% 勝出
結盟情況:DPP成為最大黨,理所當然跟NPP合作,維持現況 假如蔡第一輪沒過半呢?
壞處:那浪費社會資源情況就很明顯了,大家都知道2016投票率夠低了好處:可以具體分析出宋的票是藍營還綠營
2012年選舉:
第一輪:馬51% 勝出
這邊我們就看到個有趣現象了,馬離過半其實只有1.6% 可以大膽猜測,如果採取絕對多數制 就不會出現「棄宋保馬」現象。也許,就更可能進入第二輪 當然第二輪應該還是馬勝出。
可是馬勝出後,組黨的策略,當然就必須跟親民黨合作… 然而當年親民黨在國會只能下3席XD… 我個人是認為,在相對多數的選制下,使得馬更不會鳥親民黨, 因此親民黨在2012後,逐漸跟KMT疏離是必然的。
如果是絕對多數制,那就比較可能讓親民黨有更多發展機會,當然這是假設第一輪馬沒拿50%的前提,這次選舉若採用絕對多數個人認為利大於弊。
好處:理論上第一輪投宋的票會多更多的,或許親民黨能拿更多席次?
壞處:還是有浪費社會資源問題

來源:中央社
2008年選舉:
這一次就沒啥討論價值,馬神席捲58%!直接無異議第一輪當選 民進黨夠慘了,剩18席,但親民黨更慘,僅有1席XD (當然我們知道很多席是親民黨跟國民黨聯合推薦,而親民黨這次策略嚴重錯誤,因為那些人最後都跑去國民黨了XD) 國民黨根本也不用考慮合作對象! 甚至如果跟無黨聯盟(親藍)、無黨、親民黨合作, 有86席!可以修憲了! 這次採取哪種選制沒啥差別 。
2004年:
選舉結果:阿扁拿下50.11%,直接在第一輪獲勝!!
但其實這一次選舉,若採取「絕對多數制」,我認為會有很有趣現象… 首先要知道,2001立委選舉, DPP:87席 KMT:68席 PFP:46席 若採取絕對多數制,我非常肯定,宋有點頭腦的話, 肯定不會跟連合作。
第一輪選舉結果,應該還是扁、連拿下一、二名 這時候,親民黨支持誰,誰就會當選!!! 親民黨若選擇跟國民黨合作,那還是可能重演2004結果,扁還是獲勝 但親民黨有多一個選擇:跟民進黨合作,那阿扁第二輪肯定輕鬆當選 這樣也不會開夜市了~ 若是這樣發展,其實臺灣應該很早就會走向三黨政治 當然這單純我預估而已。
好處:親民黨,或其他大一點的黨,可以順勢發展起來
壞處:政局可能更加紛亂

來源:總統府
再來就是最詭譎多變的2000年選舉了!
這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第一輪沒有任何總統過半的情況! 肯定進入第二輪!! 但這次情況其實跟2004不同,民進黨在2000年仍是極弱的政黨, 1998年選舉,僅拿下70席。國民黨123席(+新黨11+民主聯盟4),穩穩過半。
第二輪選舉,預料綠營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逆轉結果 ,國民黨也別太高興,因為第一輪選出的結果是宋、扁進入第二輪。
換句話說,國民黨支持者,再怎麼痛苦、血淚,也非得把票投給宋不可 (跟扁的意識形態還是差太多),壞處很顯然了,社會會有更大的動盪。 2000年結果是國民黨包圍李登輝,直接逼宮。
如果宋先拿下第一輪,可能結果有: 宋被「拜託請回」國民黨(連戰提早從歷史舞台消失) 宋有更大政治籌碼,基本上要當黨主席是肯定沒問題。
最後結論:若臺灣採取總統「絕對多數制」,其實是更有利小黨,尤其是像親民黨那種曾經還拿下不少席次的小黨有利。 臺灣「也許」不會走到現在這樣兩黨對決局面,但是社會動盪會更明顯,政黨之間勾心鬥角也會更顯然,尤其臺灣政黨基本上不像法國一樣,左右分治,相信會有更多搖擺政黨出現。總和以上,個人是認為採取相對多數制,會比較合乎臺灣的政治情勢。
延伸閱讀:
馬克宏當選法國總統成歐洲希望?《經濟學人》:自由主義依舊能勝過民粹和民族主義
一個神比喻看懂香港選舉:就像總統大選只能從邱毅和蔡正元當中選一個
終結專制貪腐和一黨獨大──遠在天邊的墨西哥選舉結果中,竟看見台灣民主轉型的影子
(本文經原作者 pinkkate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