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30 年前,一名美國醫師因為手上還有 40 位病人而沒有親自診斷病人、詳細詢問病史,最後給了不適當藥物導致病患死亡。如果在台灣,醫師下場如何可想而知,但美國卻選擇立法保障醫師工時——快 30 年前的美國就做得到的事情,為什麼直到今天,台灣醫師工作連續超過 24 小時仍然合法?

而本文原寫於今年的勞動節,雖然今年醫師們沒有辦法在勞動節放假,希望未來醫師們都能夠在這一天好好休息。

(責任編輯:林芮緹)

圖片取自 PIXABAY

文/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今天是勞動節,但醫師沒勞基法,所以我想講一個病人的故事,發生在 30 幾年前,一位美國女孩身上的故事。

在 1984 年3月4日的紐約,深夜,一位剛進大學的女大生因為發燒被推入急診室。一開始看似就是類流感的症狀,但隨即女孩出現了異常的抽搐。護理人員隨即回報住院醫師,醫師來了之後,迅速開了 Meperidine 這個藥物,希望達到鎮靜止痛的效果。

但是給藥之後,女孩的病況並沒有因此改善,抽慉的情形持續,於事護理人員再次通報住院醫師處理。但當時住院醫師手上仍然有高達 40 位病人,因此沒有親自到床邊診視這位女孩,而是在電話中指示護理人員給予 Haloperidol 這個鎮定劑,並且進行身體約束。通常這個做法是用在精神疾病躁動或者是嚴重抽搐的病人上,擔心因為他們的動作導致自己受傷,或者後續的治療難以進行。

給了這個 Haloperidol 這個鎮定劑後,患者果然短暫恢復了平靜。但是過了幾小時,一個可怕的狀況發生,患者的體溫迅速升高到攝氏42度,這幾乎可斷定不是流感這類的疾病可以造成的體溫。護理人員立刻迅速採取各種降溫措施,但女孩的心跳卻很快就停止了,隨後的急救雖然持續,但最終仍然宣告急救無效。

最後的研究發現,女孩有憂鬱症病史,當時正在服用 Phenelzine 這種抗憂鬱藥物,而這藥物會跟 Meperidine 產生交互作用,可能導致 Serotonin Syndrome (血清素症候群)這個危急的狀況,讓患者體溫迅速升高而且降不下來,死亡率極高。

好的,事情很清楚了。醫師沒有詳細詢問病史,沒有親自診斷病人,給了不適當的藥物導致病人死亡。

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台灣,會發生什麼事?大家應該看得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家屬大概不可能有辦法接受,就算是去醫院抬棺撒冥紙,我都覺得不意外。結果應該是醫師的名字被公佈在蘋果日報頭版,唸醫學院的時候翹課的往事被挖出來,小時候的鄰居出來說從小就覺得這個小孩做事粗心大意,然後醫師被懲戒、判刑、賠償、結案。

醫師的工時也是病人安全的一部分

但美國的司法體系調查後,發現參與處置的兩位住院醫師的工時超長,而且手上同時有超過 40 名患者,因此漏掉了患者的憂鬱症病史和用藥史,也因此未去診視病人就給了藥。

女孩的父親是一位知名的律師,在司法追查的過程中發現,這不單純只是醫師的錯,整個醫療系統、甚至整個社會,其實都該為女孩的死負責。因此他在女兒死後,極力推動一連串的立法行動。奮戰多年後,在 1989 年,紐約州通過了一項規定,確保病人應該得到足夠的醫護人力治療、年輕醫師應受到資深醫師足夠的指導和監督、醫師每週的總工時不得超過 80 小時,或連續 24 小時以上。這條法律,以女孩的名字命名,稱為 ‘’ Libby Zion Law ‘’

緊接著,在2003年,這條法律被所有美國醫學院認可的訓練醫院採用。成為美國醫學訓練體制上重大的突破,醫師的工時被認為是病人安全重要的一部分。

這就是先進國家面對問題的態度:「系統性思考問題」。

不把每個悲劇當作個案

當問題發生時,他們不把每個悲劇當作單純個案而已;他們努力去思考表面的問題背後,到底潛藏了什麼問題。雖然掀起瘡疤很痛,改革很辛苦,但是他們不願只做粉飾太平的事,因此讓這位 18 歲的女大生 Libby Zion 的犧牲進而拯救了千千萬萬的美國人,還有成千上萬過勞的美國醫師。

直到今天,台灣的醫師工作連續超過 24 小時還是合法。有關工時的改進制度,也在近幾年才開始調整。在我自己實習那年,就曾在外科連續工作 36 小時,每週實際工時超過 110 小時。這麼大的數字你可能很難想像,一週其實總共也才 168 小時,那段日子我不是在顧病人、開刀、換藥,就是黏在床上。每天其實都提心吊膽,害怕腦袋不清楚的自己會幹出什麼可怕的事,咖啡一杯接著一杯喝,喝到最後已經麻痺起不了作用,腦袋還是昏沈地想睡,但咖啡因過量的心悸副作用卻讓自己在該睡的時候睡不著。

那時候的我常在想,快 30 年前的美國就做得到的事情,為什麼台灣做不到?根本的問題,很可能在於台灣缺乏「系統性思考問題」的文化。每次社會上發生什麼事,許多媒體做的事情就是想盡辦法拍灑狗血的畫面、問一堆獵奇的問題、作出令人傻眼的推論,政府跟許多龐大的組織也樂得把第一線的人推出去被公審,就可以規避掉自己的責任。

勞動節的今天,不只醫師,可能很多人都還要勞動。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勞工,包含空服員、大眾運輸人員、血汗的媒體產業、還有數十萬的醫護,都用自己的勞動讓這個社會順利運轉。

#只要是人就應該要有人權
#只要是勞工就應該要有勞動權

爭取勞動權益,不一定是勞資雙方的對立。當把問題看透徹,並提出有效解法時,往往勞動權益的進步,帶來的會是產業以及社會的共同進步。如同 Libby Zion Law 的誕生,雖然看似讓醫療的成本直接上升,但減少的許多因此造成的醫護過勞與病人受害,帶來的效益遠遠大於這些看得到的成本。

各位朋友,勞動節快樂!希望今天的故事,讓你除了更理解醫護人員工時跟自身安全的關係外,也更重視自己的勞動權益。如果可以的話,別忘了,你的醫師迄今還沒有納入勞基法,他們非常需要你的支持!

除了醫療體系的勞動權益,正確的醫藥知識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關注!只要一天不到 5 元的心意,就能和我們為台灣拼出世界最優質的中文醫療保健新媒體!邀請你一起加入 ?【 訂閱集資

延伸閱讀:

到底是誰怕把醫生納入勞基法?美國早在 20 多年前就開始保障醫生工時
【動手術需要高度專注力】讓醫師過勞,危害的是病人的性命
單週工時破百,清醒度如酒駕:醫生被這樣「磨練」,你還敢給他看嗎?
專訪血汗護理師:我們用命支撐崩壞的台灣醫療,但誰為我們拚命?

(本文經原作者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系統性思考問題,一起聊聊勞動權益〉。)

【作者介紹】

Medpartner 是由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 100 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 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 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 MedPartner 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