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有網友在PTT討論:「聽說精神科的藥很可怕,成分與毒品接近,利他能就跟安非他命很像」,本文作者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也正在服用利他能藥物,他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要讓大家知道,最可怕的不是藥物,而是台灣人漠視與汙名化精神病,讓他經歷了痛苦無奈的26年人生。(責任編輯:蔡沛宇)

David Simmonds CC Licensed
文/ protein1115
精神科的藥可能有點可怕,但最可怕的是台灣民眾對於精神疾患的不了解以及汙名化,本魯從小就覺得上課很無聊,想要出去玩,因為太無聊就常常做些好玩的事,例如:傳紙條、抓老師語病和老師對嗆、偷看漫畫、鬧事。
時常惹老師生氣的我,從國小到國中不知道被老師爆打了幾百回,老師打完和家長報告(我媽是同校的國中老師),回去又是無止境的家庭戰爭,我媽哭著求我不要再鬧事,不然她自己兒子這樣,在學校怎麼有立場教導其他學生。
我自己則是覺得很莫名其妙,我知道自己本性不壞,但為什麼沒辦法停止鬧事?總之,當時每個人對我的評價就是,叛逆、鬧事、脾氣不好、聰明但不認真…總總之類。
我也就這樣,過著不知所謂的生活,一直到了去年(26)歲偶然間看到一份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成人建議診斷標準。
看到的當下,我只感覺到好像有人拿著純酥油從我頭頂澆下去的感覺,我馬上去找了成人ADHD相關書籍拚命研究,猶記得當時是在公館誠品,翻閱遠流出版的「分心不是我的錯」才看到第一章我就崩潰了,因為書中的案例幾乎就是在講述我的人生。
應該很難想像一個大男人在書局邊看書邊哭,原來我不是個故意叛逆、惹事、無法成事的人,只是因為我腦袋跟一般人不太一樣。診斷確診之後,醫師開給我網友說和安非他命成分相似的利他能:

作者提供
我只能說,如果真的診斷正確,且對症下藥,精神科的藥物真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如果今天我沒有偶然間確診自己的問題,我還是繼續過著高風險的生活,並且繼續找尋其他合法或非法的刺激物,來滿足我所需要的生理需求。
綜觀這整件事,最可怕的點,並不在於吃很像安非他命的藥或是有病,而是這26年來,我身邊不乏高知識分子及數不清的老師 (我還是心理學系畢業) 卻沒有一個人有足夠的知識,判斷眼前這個小孩是需要治療的。
我絕對絕對不會是漏網之魚的個案,而是整個國家對於教育及心理衛生的知識嚴重不足,依然還是用汙名化、貼標籤的方式來對待精神疾患,或是直接把眼前這個異於常人的小孩丟到啟智班去。
希望大家多學習相關知識,多多關照身邊異於常人的人囉!有些人真的是需要治療的,對於防治下一個鄭捷或王景玉,可能更有一番功效。
延伸閱讀:
當傳統市場成為精神異常者的避風港──我在「異人」的故事中看到台灣社會的無知
一名社工揭露的街友故事:他們曾經也是老師、醫生、房仲,直到被社會放逐
【精神病去污名】精神病很可怕嗎?其實對他們來說──歧視才是最可怕的
隱身地下的庇護咖啡館:我們不是同情,是幫精神康復者重返社會
(本文經原作者 protein1115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