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篇文章】
哥倫比亞與中國的毒品交易日漸猖獗,毒品經濟帶來的龐大效益使得窮困國人民不畏死亡趨之若鶩,加速了社會的動盪更摧解了和平。在全球毒品戰爭中,中國是掃毒手段最為嚴厲的國家,死刑人數為世界之冠。惦記著過去鴉片戰爭的恥辱,中國決心不再步入歷史悲劇,強力抗毒。
(責任編輯:鄭伊真)
「致我的摯愛」,希拉隆( Oscar Hilarion )寫給安蒂法 ( Martha Antivar )的信首總是這樣寫著。希拉隆是一位哥倫比亞人,因涉嫌非法毒品經濟而被關進中國牢獄。多年來他只能靠著信件與家人通訊,因為昂貴的旅程其家人根本負擔不起。然而可悲的是,因為中國對毒品管制的高度重視,他們一家或許已無法再次相聚。
一條昂貴的死亡之路
毒品販運在中國最高可處以死刑。根據哥倫比亞政府的數據,去年中國監獄中哥倫比亞人數從2006年的少數人攀升至146人,而15人已被判死刑。現在估計尚有140個以上哥倫比亞人的家庭等待著他們親人是否倖免的消息。
這些囚犯有許多相似之處,哥倫比亞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Colombia)法學教授恩禮克絲(Blanca Henriquez)也表示大多數被捕的哥倫比亞人為貧困、超過40歲的男子。由於他們向犯罪組織借下巨額債務導致其家人受生命威脅,於是被迫攜帶毒品出境遠赴他方,走向運毒的不歸路。
這些毒品最終多半流入美國或是歐洲。然而,因為生活水平上升以及吸毒年齡層下降趨勢,中國近年毒品市場更加熱絡,即使從哥倫比亞運送毒品至中國需要相當高的成本,其中潛在利益仍使得不少人投身其中。不幸地是,為了這數千美元鋌而走險的人們在中國不是遭受無期徒刑就是難逃一死。
中國毒品管制背後下不堪的歷史回憶
中國是世界毒品管制中最大的死刑處置國家,中國國家麻醉品管制委員會(NNCC)曾表示「這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所展現出的態度。」中國因毒品經濟處以死刑的人數比其他世界多,背後成因或可追溯至19世紀清末鴉片削弱民力的歷史。
19世紀英國與中國進行鴉片貿易,主要是為了能夠支付中國輸入西方的茶和絲綢的費用。儘管英國國內自始至終皆有正義人士譴責輸入鴉片以及戰爭的意義,但這樣的聲音在巨大的經濟利益之下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於是,鴉片慢慢地侵蝕大量中國人民的心智,熱錢自中國轉往外地,過去朝貢體系之下豐厚的經濟基礎逐漸分崩離析。
可以說,鴉片戰爭使得中國逐漸喪失主權、喪失利益,也喪失自尊和自信。也因為如此,21世紀以來已擁有競爭市場發話權的中國,強力取締參與毒品經濟的每一犯罪者,因其心理依舊惦記著過去歷史的恥辱,不願國家悲劇再次發生。
中國的經濟崛起伴隨著毒品氾濫危機
毒品氾濫一直是全球動亂的根源之一。在富國吸毒者遍布各個階層;在窮國,社會動盪加速毒品的氾濫,毒品猖獗又滋長了戰爭,因為,毒品的收入可供於政治經費和軍需開銷,毒品經濟體系內的潛在效益大到足以撐起開發中國家 ( 例如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又或是祕魯 ) 足夠分量的GDP。
如此也不難發覺中國為何會成為毒品中繼站,筆者認為中國同時擁有開發中國家的環境和已開發國家的經濟能力,在這兩項因素相輔相成之下,儘管中國多麼盡力地掃毒,毒品的發展潛力依舊高漲。毒品戰爭終結之日尚未來臨,中國該如何應對大批毒梟,是否還是以著絕對的「死刑」逼退?或者是乘著反毒品戰爭的浪潮,做反向操控?無論使用何種掃毒方式,中國對毒品的贈恨絕對不會退讓。
參考資料:
3.For Colombian drug mules, trip to China can be deadly
(首圖來源:manhhai CC license)
延伸閱讀:
大麻真的是毒品?在瑞典一年,各國青年的看法讓我完全改觀了
【杜絕懶惰思維】從毒品到司法:與其情緒性痛罵,不如冷靜思考
【打臉宅神】顧立雄希望正視吸毒者的困境,朱學恆卻惡意斷章取義成「毒品除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