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一例一休上路後,許多老闆怒批:「這些勞工沒有競爭力」,但卻很少聽到有人質問:「這些老闆沒有競爭力」。本文從產業附加價值及薪資成長之間的關係來探討──這些勇於批評勞工的慣老闆,自己是否很有競爭力?(責任編輯:蔡沛宇)

擷取自網路
文/ 陳柏蒼 (文字工作者)
慣老闆們只有靠cost down、壓榨勞工才能存活?
例如說一例一休會讓刁勞變多的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規避加班費的Come buy飲料店,以及揚言拒絕實施一例一休的南投縣長林明溱,都是慣老闆風格的看板人物。

台灣工人先鋒協會與飲料店Comebuy前員工3日說, Comebuy強迫員工簽合約,將加班與假日工時轉移到「 威顧集團」,只發薪水、未發加班費;Comebuy則說,指控與事實不符。 圖片由中央社提供。
所謂的附加價值,是指企業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商業其實就是創造附加價值的過程。
比方說同樣是賣小籠包,鼎泰豐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就遠比夜市賣的來得高,因為消費者認為這個商品值得這個價格,所以願意花錢,甚至排隊買產品/服務──以台灣有這麼多排隊名店的狀況來看,可以知道消費市場還是有相當的強度的。
臺灣大部分的產業,所販售的產品/服務,其附加價值普遍不高,賺取的利潤也不高,同時也因為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雇用的勞工容易取代,所以根本不怕勞工受不了走人,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臺灣長期以來陷入低薪困境的原因。
因為臺灣大部分企業的產品都用cost down的方式賺錢,無法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企業沒有能力(或不願改變行為模式)提高獲利,同樣無法帶動薪資成長。
還搞不清楚嗎?一例一休才是帶動產業轉型的關鍵
實際上,一例一休不只是增進勞工權益的政策,其實更是帶動產業轉型的前置作業。一例一休迫使這些老闆必須轉型,提高自己產品的附加價值,否則薪資成本增加縮限利潤空間,而漲價後消費者又不覺得該商品/服務具有這個價值,降低購買意願,便會出現營運上的危機。
因此實際上並不是一例一休害他們薪水變少,而是一開始老闆就只願付出低薪,導致勞方得要加班才能過活,落入高工時低薪資的困境。如果雇主本身始終遵守勞基法,一例一休根本不會造成衝擊,反而是給予勞工更多法律上的保障。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童振源教授去年的文章指出,臺灣各項產業在馬英九任期的八年期間,各項產業的人均GDP成長都呈現衰退的狀態。2000~2007這八年期間,農業成長率51.5%,到馬英九執政的八年七間,農業成長率跌至-2.7%;工業成長率前八年是55.6%,後八年剩29.4%;服務業原有16.7%,之後跌至5.1%。
臺灣的產業轉型迫在眉睫,倘若無法提升各項產業的附加價值,人均GDP成長率就會持續衰退不前。
台灣過去以加工出口業為主,現在又以大量服務業撐起半壁江山,但在全球經濟浪潮之下產業轉型與附加價值的提升勢在必行。
但這些抱怨一例一休的資方,絲毫不願做任何改革,不斷抱怨政府應該取消政策,甚至拿勞工當藉口,說會員工也想要領加班費,一例一休導致他們勞工薪水變少,慣老闆一邊批評政府,一邊繼續壓榨勞工,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心態,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台灣還是有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如台積電,一例一休只讓生產成本增加0.3%,這種真正能創造高附加價值,願意付出高薪招攬人才的企業,根本不害怕保障勞工的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