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胡采蘋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或許長輩們常常覺得年輕人邏輯很差,已經不像過去的學者一樣可以言之有物、條理分明。但是從過去傳統媒體來到新媒體的作者,卻在這過程中發現,自己過去的想法可能有另一種解讀:不同時代背景造成的世代差異。她發現自己只是和年輕人有著不同的長處, 80 後和 90 後也有著各自的專長。
想問問那些只會嫌棄年輕人的長輩們,究竟是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還是你其實缺乏發現美好事物的能力呢?(責任編輯:林芮緹)

圖片來源: PIXABAY
文/胡采蘋
世代差異也是很奇妙的。
以前我改小朋友稿子,真的經常改到吐血,東講一講,西講一講,好像在聊天,你搞不清楚中間有什麼關聯,只好叫他們過來跪在旁邊(誤),一段一段問清楚段落中間的邏輯聯繫,才有辦法把他們想講的事情搞清楚。
我本來認為他們的邏輯很差,但是最近發現好像有別的原因。
以前我的工作是單純的財經媒體主管,我只需要把小朋友們的稿子改成一篇起承轉合跌宕起伏而在財經題材上有新見解的稿子就可以了;但是現在我的工作比較複雜,也要負責市場品牌的指標,所以必須嘗試一切可能的新媒體形式,例如視頻的傳播量實在比文字高太多,直播比視頻還要低成本而效果更直接,這些我都不可能迴避,於是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我們在想腳本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是很癟腳的,小朋友們對圖像的記憶力遠高於我。儘管我已經是同學裡以記憶力出名的聞人,但是我們想事情時,小朋友會直接一個畫面一個畫面不停跳轉,我根本跟不上,只能掌控畫面仍然在主題的脈絡上不偏離而已。
剎那間我理解了為什麼80後的小朋友寫稿子是亂的,因為我是看書長大的世代,我們這個世代的邏輯是線性的,起承轉合,一條意義脈絡直到終點,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思考方式。
可是對於看電視長大的世代來說,一個一個畫面之中自有感性的邏輯聯繫,他們的邏輯更偏向感覺式的,這個畫面跟那個畫面「感覺有關聯」,所以他們比較會東講一點,西講一點,中間的邏輯關聯沒有辦法梳理得很清晰,因為畫面與畫面之間訴求的是感覺的連接,而不是論理。
今天我請了一個 90 後小朋友做 PPT,本來我在寫草稿時有想像的圖形,多半是 top-down 或左邊一個大目標,分成一層一層向右張開的樹枝圖,都是有邏輯上的因果關係、先後關係,然而小朋友拿到草稿以後,兀自開始作圖,完全沒有想聽我講的意思(是的本人的團隊以沒大沒小出名)。
結果拿到 PPT 後我有點呆住,他在圖上畫了很多漂亮的小圈圈,把我寫的長長的文字分段塞到小圈圈裡,這些圈圈沒有很清楚的邏輯聯繫,但是從大小、顏色裡,你可以感覺到哪些圈圈比較重要。
我仔細的看了一遍,雖然他做出來的東西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但不表達出我文字稿中的線性邏輯其實並不妨礙這個 PPT 能把事情說清楚的程度(這麼看來其實我說了滿多廢話),成品看起來很清爽很可愛,而且就圖像邏輯來說是成功的。
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80 後的小朋友是電視世代,90 後的小朋友是碎片世代。原來從前我的功能位置並不允許我看到他們的長處,導致我多少對新世代有一些誤解。身為他們的文字世代主管,這真是一項有趣的新體驗,我想我也更瞭解以後該怎麼善用他們的長處了。
#LoveMyTeam
#是一代不如一代還是你其實缺乏發現美好事物的能力
(本文經原作者 胡采蘋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
更多該作者的文章: 台灣財經作家的觀察:中國若對台開戰是「不對等戰爭」,我敢說台灣一定贏 反駁「中國飛奔,台灣人該害怕」言論:總用「進步落後」二分法看世界,才是最容易被淘汰的人 台灣記者的中國觀察:在中國沒有人覺得失敗丟臉,反觀台灣只剩一群扼殺創意的大老闆
延伸閱讀
年輕人不努力只會罵 18%?和年輕世代公務員相比,當年公務員才是一群「老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