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現在入社會已久的你,如果寫考卷會有什麼樣的成績呢?一位台大畢業的替代役,經過九年後再次提筆寫這次大學學測的題目,和當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對這個考試深深感到毫無意義。所以,我這九年來是白活了嗎?多活九年,但卻考這麼爛?」如果再次提筆寫題目的我們都能感受到「毫無意義」,那麼對那些高中生來說教育又只剩下什麼呢,只要聽話念書就有很多資源?

(責任編輯:林芮緹)

如果考試成績就是評價一個人的標準,
那我過了這九年根本變成廢物。

一、

昨天寫完今年學測的國文跟數學,數學整個爆掉,國文反而還好。

考很爛,考完的當下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或是說,不知道要用什麼心情來看我剛做完的這件事。也許就是一件無聊至極的休閒活動。

要說沮喪嗎?是有點誇張,畢竟這是完全裸考,而且那些東西已經離我快十年了。

可是,我現在擁有的很多東西,都是建立在當年這張現在看來不起眼的成績單啊。

二、考試

廢話,當然考很爛啊,因為我都沒「準備」

學測(或各種入學考試),就是「一場在限定時間內,盡可能衝高答題率的比賽」。要拿高分,除了熟悉每個科目本身的內容外,還要熟練「考試」這個技能。我每次都跟別人說,我是很會考試的人,但考試是需要練習的。這麼久沒練了,當然考爆。

我已經不是18歲的高三學生了,學測不是我的全世界。在寫國文的當下,一方面覺得熟悉,二方面覺得遙遠。

熟悉,首先當然是因為這曾經是我的青春。再來,這次寫國文的時候,反而不像以前這麼反感。雖然我看到有將近一半的題目都在考文言文的時候,仍然覺得很不爽,但比起高中時候的印象,我反而更能快速理解那些關於「文意」的題目。

我猜,大概是因為這幾年滑手機滑得夠多吧,或是經常要summarize某件事給別人聽,所以就必須快速掌握某個文本的大意和主旨。(而且再怎麼說,我之前也算是個「文字工作者」吧?)

但看到第一題考的是「字音」,我仍然傻眼。

現在到底還剩多少人寫字?而且寫字其實跟字音無關吧,應該沒人在「寫注音符號」吧;用電腦打字,忘記發音,就google啊,不然就多試幾次、用造詞的方式讓輸入法幫你確認;跟人交談的時候,既然這可以成為一個考題,有人可能會選錯,就代表有人認為這個字可能是那種「錯誤」念法,但如果這群人夠多,同時另一群人也知道這群人的存在,那就無礙溝通啊。

想當年,半年死嗑《搶救國文大作戰》就是為了學測前三題的字音字形字義啊。(而且字義通常是文言文,偶94不爽)

至於數學,就更有感觸了,畢竟哥當年學測雖然題目看錯而考爆,但指考數甲是100分。這次,卻連題目都寫不完。「考數學」這件事情,真的是極致凸顯了「一場在限定時間內,盡可能衝高答題率的比賽」這件事,也就是「熟練度」。

以前,看到題目的第一眼,就知道大概要怎麼算,這是「反應」快,不是「思考」,就像打地鼠的遊戲吧。現在不熟練了,怎麼可能坐在考場上跟時間賽跑呢?

如果時間長一點,我相信我應該還是可以考得不錯,不過這當然是馬後砲,而且考生當然沒資格靠北這些考試規則。

(昨天對完答案之後想到,我一開始就知道作答時間很短,那其實應該從填充題開始寫,因為如果最後沒寫完,空下來的選擇題還可以用猜的。這就是考試的技巧。

三、數學和國文

「數學是理解跟邏輯,文科就是背。」

還是高中屁孩的我,也深深相信著這句話;但這次裸考學測之後,覺得這句話根本應該反過來。

如果一個人真的理解了一件事情之後,他還會忘記嗎?

整份國文考科,除了字音字型字義之外,其實大多在考理解文意,這跟「背」真的沒什麼關係。但我看到數學第三題考雙曲線的時候,我根本忘記雙曲線方程式裡面的a和b分別對應到圖的哪一段長度。雖然,這也許對於當年在考數學的人來說,「只是一點點需要記憶的地方」。

或是說,「數學」本來就是人類「設定」出來的系統。要解一個題目,你要知道題目文字敘述中的已知條件跟未知數,這是定義,要背;你要知道使用的式子中,每個變數代表的意義,要背;頭、尾、中間都背起來了,你才可能用「邏輯」串起這一切。

選擇題的排列組合我竟然也寫錯,一開始算出來的答案甚至不在選項裡面;而且後來得到的答案,仍然是錯的。我以前覺得:「排列組合就是分出一個人對數學有沒有sense的主題,跟他認不認真念書無關。」如果是「sense」,應該跟「練習」無關吧?寫錯這題,可能是「這其實跟練習有關」,而這個練習,包括「排列組合的練習」和「考試的練習」。

教高中的數學物理家教這麼多年,越教,就越覺得是在考「題型」。

「老師,為什麼這題要用這個方法?」
我當然不會說「就是這樣」。

但從頭解釋一次題目中每個要素的定義、解釋某定律/定理/公式中每個變數、再將兩者相互對應後,如果他還是一頭困惑地看著我,我真的就不知道要怎麼繼續回答了。「這裡講的質量,就是這個式子裡的這一項啊。」

這,比起國文的閱讀文意理解,是不是更接近「背」呢?

四、分數

就現在的教育資源分配遊戲規則而言,入學考試的分數對一個18歲的學生來說有多重要,不用多說。但這次以一個「非利害相關人」身份來應考,我有非常強烈的「無意義感」。

我當然不是說這種測驗方式和課程內容毫無可取之處,畢竟回想起材料系的課程,沒學過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是不可能聽得懂的。

但是,總的來說,如果現在的我還是必須接受這種測驗的「評鑑」,我一定覺得超不公平。「所以,我這九年來是白活了嗎?多活九年,但卻考這麼爛?」這聽起來超荒謬啊。

如果這有問題的話,那對高中生而言,除了「乖乖低頭遵守這個遊戲規則,努力得到更多教育資源」,就「教育」本身而言還代表什麼呢?

五、

以前,就是覺得考試就是一切,老子成績好,94屌。

後來,覺得台灣整套教育體制真是瘋了,砍掉重練卡實在。

現在,認知到改革不可能砍掉重練;真要落實改革,就得研究現況到細節、找出破口,才可能一步一步地往前。而最近正好在吵107課綱的問題,高中生的修課方式和大學入學制度即將修正,而且目前尚未定案,如果希望下一代不要再重蹈我們的覆轍,就一起來關心、參與、討論吧。

∇ 真的很懶的懶人包

https://www.facebook.com/linyenting1997/posts/1765350720449938

 

∇ 相關報導跟評論:

  1. 107課綱上路 國中小家長必知5個轉變
  2. 5分鐘看懂107課綱
  3. 宋慶瑋/重新烤漆的107課綱,您接受嗎?
  4. 解讀107課綱系列1-翻轉台灣教育
  5. 申請入學擬延後 一張表看大學考招怎麼改
  6. 教育史首例!全台高中連署「大學請讓我們好好教孩子」
  7. 大學考招改革 建中校長未連署:應在前五學期完成課程
  8. 大學考招怎麼改:招聯會、校長們,也請讓剛經歷入學申請的學生說說話!
  9. 為什麼12年新課綱上路後,我仍堅持學測該考社會科?
  10. 回應黃益中:考試領導教學雖為事實,但新課綱就是要去挑戰、鬆動這樣的教育文化

 

(本文經原作者吳學展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如果考試成績就是評價一個人的標準,那我過了這九年根本變成廢物〉。)

延伸閱讀:

【台灣的教育很有事】我考三次都上台大-教育體制既得利益者的告白
當年被老師視為敗類的倒數第二名,靠著對夢想的執著成為科技 CEO
為什麼北歐規劃中學不考試、德國學生一週只唸書 5 小時?三個問題反省台灣「考試至上」的教育方式
不只亞洲教育很失控,美國學生的考試多到連歐巴馬都出面制止!
偷寫過高中生的國文考卷,我才理解——原來台灣教育已成為滿足教育者的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