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百年建築—華山】
1970's 在歐美興起的舊建築再利用風潮,台灣一直到 1997 年廢棄廠房變身「華山藝文特區」才開始,然而近年公共空間再利用的案例愈多,社會討論卻愈少。
於是,我們既羨慕中國一夜新簇的華麗建築,卻又讚揚歐洲動輒上百年歷史的街區,在新舊間來回顧盼,都市更新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卻從未真的熟悉。
有歷史的地方,才能思索歷史。 ❮BO❯ 製作 ⟨百年建築-華山⟩ 專題,思索台灣自己的都市更新選擇,回顧華山的歷史、探索華山這個「特區」的樣貌,在這個百年建築的基地上,我們怎麼不斷創造歷史。
第六篇,光點電影院。華山光點電影院的不同,不只因為藝術片種多,還有建在百年歷史古蹟裡的影廳,如何達成「讓每個人都能欣賞藝術電影」的使命?取代爆米花和汽水的免費電影講座,是文化生活的紮根式經營思考。
(專題企劃/製作:倪二林、朱詠真;責任編輯:鄒家彥/張育寧)

攝影:朱詠真
文:朱詠真、倪二林
就像神隱少女步入的隧道、愛麗絲掉進的兔子洞,所有神奇的故事都發生在洞的另一邊。而電影,就是現實世界中的神奇故事,想要經歷冒險,你必須先走對路。
踏入光點華山,迎面而來的是露天長廊,後現代感的金屬與原本的歷史建築融合、延伸,老舊的牆面上有著各樣塗鴉,其中,一隻色彩鮮豔的老虎在金屬廊柱後格外顯眼,彷彿要掙脫一般。
步入售票口,牆上一排的鏡面折射出各種倒影。在上個世紀的歐洲,鏡子是魔術師愛用的道具,因為它既能反映真實,又能在轉個角度後,隱藏真相。在這裡,它負責反射光影,製造虛實交錯的空間感,告訴你這是另一個世界的入口,而你的鑰匙,是手中的電影票。
冒險,就在進入紅色影廳後展開……
光點華山幕後推手,將「看電影」儀式化,在都市中創造洗滌心靈空間
在短短幾百公尺間就帶你脫離都市的繁華喧囂,進入一個充滿電影情境的超現實氛圍,一手打造這個奇幻空間的幕後推手,是光點華山總監、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陳伯任。
以一身的黑色合身窄版洋裝現身,俐落的短髮,低調但典雅的配件,全身散發出自信與品味,陳伯任的外表兼具理性與感性,似乎也說明了她為何能在藝術、電影與商業三者間抓到巧妙的平衡。
「我們想要將看電影這個行為儀式化!」陳伯任說。這個儀式,分為三個層次。
一般商業影城位於街坊鬧區,賣的是好萊塢主流視覺特效大片,塑造出的是有如週年慶般歡樂喧囂的氣氛,但光點華山從一開始的定位就完全不同:她要帶觀眾進入一趟屬於自己的心靈旅程。
如同古時祭神之前要先經過沐浴淨身,光點華山的「電影儀式」第一個層次,是脫離塵世,進入幽靜內院。
陳伯任表示,當初在規劃建築時,就是以電影《愛麗絲的鏡子》為構想,透過建築的設計,將空間切割成幾個不同的單位,讓觀眾在走入影院的同時就一邊在層層洗滌心境。
改造包裝作業廠成電影院,新舊空間大融合
光點華山的建築前身是包裝作業場,建於日治時期,至今經歷了85年的風霜。方正的工廠格局由堅固的紅磚打造,洗石子的灰色外牆上是古典風格的拱窗,斜屋頂營造著歐式風情,反映了當時日本人的建築技術和時代風格。
而如何在保留歷史建築獨特韻味的前提下,將它改建國家級的藝術電影院,是光點華山的負責建築師梁豫漳的一大挑戰。
新潮的科技設備要融入老舊的歷史建築,屋內的管線配置,成了改建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我們在老舊的倉庫內,加蓋另一個盒子。」如此便可在不破壞古蹟的前提下,創造出新舊空間融合的共存。
在細節設計上,他刻意強化其時間痕跡與氛圍,並利用後現代風格的金屬和玻璃為裝飾,打造出工業感,同時藉由金屬和玻璃的材質特性,反射、延伸出多重的空間感。
別人推銷爆米花,她用免費講座當套餐,讓電影知識再昇華
第二個層次,來自接待人員散發出來的氣質與話語,也是創造「儀式感」的重要關鍵。試想在光點華山購票後,忽然間售票員問你要不要帶個可樂爆米花套餐有八折優惠,這豈不是像在京都莊嚴肅穆的寺廟中住持向你推銷紀念品一樣倒胃?
而光點華山取而代之的套餐,是免費的電影講座,讓散場後意猶未盡的觀眾,有更多了解電影的機會。
作為藝術影廳,放映的電影多半沒有資源行銷,觀眾踏進門卻不知道要看什麼的情況所在多有,這時候售票員就必須展現素質。不僅要對每期電影內容瞭如指掌,包含故事大綱、時空背景、男女卡司等,還要熟悉導演的風格、歷年作品。
「我常對他們說:『我把門面交給你們了,你們是第一線,要讓觀眾有機會走進來看電影!』」陳伯任說。
因此,光點華山對於團隊夥伴的挑選相當嚴格,就連工讀生的面試,都要主管親自聊上一兩個小時,內容幾乎等同於電影研究所的論文口試現場。曾經要招募十個工讀生,結果報名來了四、五百個。負責招募的主管傻眼,但為了不錯失人才,還是卯足勁花時間一個個面談。
首創藝術影廳 SOP,從座椅到燈光都經過精密考量
第三個層次,則是坐進影廳內。要將曾是酒廠的百年建築改造成電影院本身就是個大工程,陳伯任連座椅的安台都費盡心思,左右兩邊視野不好的位置都經過特別設計,為得是讓每個觀眾在不同的角度都能有同樣好的觀影體驗。
一般電影開影前是燈亮著放廣告,進入預告片前忽然間全暗。但陳伯任覺得這樣「太粗暴」,她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先關掉幾排的燈,再用一支充滿質感的短片引導觀眾完全進入觀影的情境。
用短片帶入正題的作法並不稀奇,就像威秀會用可愛的動畫開場。而光點華山則是請來了知名舞者許芳宜,在幽遠的鐘聲中,婀娜娉婷地一躍而入水裡,髮絲與衣服隨著水流擺動,觀眾的情緒也隨之完全融入電影之中。
這樣對細節的注重,即使電影結束後也不馬虎,「我們堅持一定要等到螢幕上最後一個字幕跑完了,才亮全燈。」陳伯任說。
她帶領團隊,經過四年的努力,一點一點摸索出一套屬於藝術影廳的SOP(標準作業流程)。這名詞聽起來俗氣,卻是形塑光點華山風格、以及觀影儀式感的重要關鍵。
這種堅持,除了讓觀眾在這裡能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外,更重要的是,能吸引更多族群進來觀賞。
侯孝賢曾說過:「電影是我的媒介,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每部電影都帶有不同的世界觀,光點華山多元的選片風格,就是想讓觀眾能透過電影,看見世界的美,獲得不同的思考機會。
多元選片風格與免費講座教育,讓非文青也能走進戲院看藝術電影
「從最基本的挑片開始,我就會思考究竟想給觀眾什麼樣的選擇。」陳伯任指出,重點不是吸引特定族群來看電影,而是「提供多元的選項,讓觀眾即使知道這是藝術片,依然願意去看。」電影調性可以被經營者區分,但觀影族群不該被分割,「事實上這才是最難的,讓非文青族群進來看藝術電影。」
光點華山一開始的核心目標是「推廣電影藝術,提高國人的電影鑑賞力」,而這股使命感,現在有了更大的目標要推動。「從對工讀生的教育,讓我們也開始注意到年輕族群的教育。」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陳伯任開始思考:「我們能夠留下什麼,讓他們的未來更好?」
於是,光點華山開始提供電影教育,包含了電影史、影展和電影行銷等,各項與電影產業相關的主題課程。期盼藉著這些講座、開課和策展,讓觀眾對這個產業產生同理心和神聖感,同時也希望能培養下一代的種子。
推廣新事物總會有所擔心,但事實證明,電影教育的反應相當熱烈,民眾對電影的接納度確實越來越高,文化素養的進步有目共睹。藉由這種新文化的推廣,陳伯任期盼下一代的孩子,未來若想朝電影和藝術方向發展時,能勇敢追夢,不被上一代的思想受限。
兼顧社會責任,替新秀導演搭建創作舞台
在教育觀眾之餘,光點華山也開始扶植新秀導演。「過去我們的規劃總是看著市場和觀眾,但經營久了,我發現戲院身為既得利益者,應該做一些對源頭有幫助的事。」她感嘆到,台灣有好多新導演,一直默默的拍片,卻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作品能不能有被看到的一天。
因此在光點華山這個品牌形象豎立起來後,她開始挑選一些新銳導演的電影放映,希望藉著提供舞台,鼓勵他們繼續創作的勇氣。另外,也加開了電影法務的課程,讓創作者能清楚知道自己的權利需要被保護。「雖然觀眾可能不買單,但這是我們電影產業該做的。」她堅定地說道。
經營了光點華山四年,陳伯任從起初只求收支平衡,到現在企圖用這間影廳翻轉電影產業中不公平的結構。她坦率地說,數字是在穩定的成長,但總是會有覺得做得不夠的時候。真正的困難並非實際上的經營,而是手機、臉書、遊戲等數位科技狂潮。
「我們的敵人不是一般的商業戲院,而是時間!」陳伯任說。常常她看著滿場的觀眾,總忍不住自問:「他們為什麼願意花費寶貴的兩小時在這裡?這兩小時我能給他們什麼?」
這種危機感,迫使她無法停留在原地,而是不斷思考、前進,想辦法再為觀眾創造新的體驗。即使員工們覺得這樣的觀影體驗已經接近完美了,她還是認為可以再更上一層樓。
訪談中,她不時流露出一股躍躍欲試的興奮:「所有東西都是個機會!一旦抓住了,就想辦法做適應和調整,無論如何都會讓它走下去。」
「我很感謝我的團隊,體諒我對事情的執著。」在採訪過程中,陳伯任不只一次提到她的幕後團隊,對她各種新奇提議的百般包容。身為光點華山的靈魂人物,就是這股不斷創新的執著,讓她帶領著光點華山持續成長與茁壯。
延伸閱讀
【百年建築—日治酒香華山】被遺忘的故事:兩個釀酒師、一個資本家,芳釀造酒場與蝴蝶蘭醇釀
【百年建築—文化華山】藝術能吃嗎?18 年華山藝文特區簡史的殘酷映照
【百年建築—地圖華山】1930 年代的日本工業建築美學,戰後台灣不復見的文化思維
【百年建築—文化華山】原來我每次在那唱啊跳啊都不會壞的華山 Legacy,已在那 80 多年
【百年建築—他山之石】古蹟空間再利用,文化與商業真的能共存共榮?
【百年建築–光點華山】專訪陳伯任,在老舊的倉庫內,加蓋另一個為電影而存在的盒子
【百年建築—人物專訪】王榮文:什麼叫做文創?這是一個很無聊的問題!
【百年建築—文青華山】在二樓角落的 18 坪書店,青鳥書店能再度翻轉華山的文創夢?
【百年建築—夜色華山】廢棄警衛室裡重生的台北夜色:Trio Café
【百年建築—隱士華山】藤森茶屋望北茶亭,新舊日式建築的對話
【百年建築—音樂華山】在歲月斑駁裡聽當代的聲與樂,華山 Lagacy 打造獨立樂人舞台
【BO 直播專訪】請問華山 1914,文創能當飯吃嗎——專訪台文創基金會執行長王沛然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