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
台灣是民主國家,選舉輪番上陣,每次選舉結果都如你的意嗎?還是你常深陷在候選人沒有當選的崩潰中,並且怨懟著,為什麼最後「笨蛋」會如此受支持、甚至當選呢?
回想一下我們都有投票、參與選舉的經驗。最後促使你投下那一票的動機是什麼?來聽聽這位美國經濟學家的分析。(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布萊恩‧卡普蘭
民主是一個這樣的理論:普通人清楚自己的需要,也身受其害。—H.L.孟肯
普通人—與多數經濟學家—在挖苦時,把選民比喻為替「荷包」補血的消費者,實際上這不是常態。實證顯示,投票與物質利益沒有什麼關係。
與富人投共和黨,窮人投民主黨的刻板印象相反,所得與政黨認同的關聯性很不緊密。老實說,年長者並不比其他人口組成更支持社會保障與老人醫療保
險制度,男性比女性更支持有權選擇墮胎。
若政治信念無法立基於自利動機,要以什麼來解釋呢?
選民一般偏愛自我感覺是對全國普遍有利的政策。不過要因此對民主樂觀,還早得很。關鍵字是「感覺」。
幾乎沒有選民會更深一層思辨,問自己:「我中意的政策是促進大眾利益的有效
手段嗎?」政治有如宗教,忠誠是通往理念的捷徑。
這在民主制度有何意涵?標準的理性選擇理論,公允地強調政客藉由投其所好來爭取選票,不過視選民是對荷包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或我所說的,虔誠狂熱的宗教信徒,涵義則幾乎截然不同。
以後者的情況來說,政客有很強的誘因討大眾歡心,卻沒什麼誘因不負所托。艾倫.布蘭德挖苦稱之為「唯唯諾諾的國會,對邏輯不敬,卻對民意調查謙卑恭敬。」
若一位政客未能履行選民所托,那麼他的競選對手就會補上他的缺漏。勒龐以籠統的用語做出相同的觀點:群眾從來不渴望真實性。若橫遭瞞騙,他們會偏離不合口味的證據,寧可將錯誤捧上天。誰有能力供應假象,就能輕易當上導師;試圖拆穿假象的人,總是會遭殃。
所以,選民跟信徒差不了多少,原因出在心態,而不是實際影響。
政教分離以後,現代宗教對非信徒的影響減弱,科學持續進步,無需宗教審批。相反的,政治/經濟的錯誤想法,對生活在政策驅策下的每個人,都有莫大的影響。
若多數選民認為保護主義是好主意,貿易保護主義分子就得勢;若多數選民認為解除勞動市場管制成效很差,勞動市場的管制就會趨緊。
傳統對政客的批評,主要針對「怠惰」,即沒做到選民的期望。我則是主張,「怠惰」應該讓位給「煽動」。《韋氏大學詞典》對煽動的定義是「帶頭者利用普遍的偏見以及虛假的要求與承諾來取得權力。」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獲勝。圖片來源:Gage Skidmore CC licensed
老實說,煽動的統治者並非異常,而是民主的常態。
只要選民一天懷有偏見又輕信,煽動就是打贏選戰的必勝策略。正常來說,煽動一詞意味著虛情假意,其實大可不必。「肯信道」的選民鼓勵政客裝模作樣,假裝對流
行偏見堅信不移,但也激發偏見牢不可拔的人士踏入政界。
怠惰應該讓位,但不能無視。選舉是有缺陷的紀律手段。多少偏離選民所托,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問題是偏離多少?選舉使政客多麼綁手綁腳?我的看法是,這端視選民本身。
若某個議題選民念茲在茲,像是公然種族汙衊,那麼政客幾乎不可能打馬虎眼,講錯一個字,可能就輸掉選舉。與之相反,像銀行管制之類的沉悶題目,若選民於情於理,都沒什麼意見好說,此時民意代表就有轉圜的「彈性空間」(Wiggle room)。
政客的彈性空間,讓特殊利益團體—官員或說客公開或私下—有機會得逞。雖說如此,利益團體不太可能直接顛覆民主的過程。不得人心的政策,即使是利益團體請託,甚至捐贈獻金,政客很少會硬幹,畢竟不值得冒打破政治飯碗的風險,相反地,利益團體會沿公眾漠不關心的邊緣步步為營。
若民眾對降低進口石油的依賴,顯得不置可否,乙醇生產業者也許會把租稅抵減弄到手,但再怎麼遊說,禁止汽油的行動必遭失敗。

台灣選舉現場,圖片來源:中岑 范姜,CC licensed。
最後,歸屬的權力使然,媒體也受到消費者驅使。競爭使媒體報導電視觀眾想看的新聞,用標準的理性選擇說法來說,這會讓政治資訊成本降低,有助民主運作。但我懷疑有多少有用的資訊從媒體流向觀眾,媒體一如政客,演觀眾愛看、講觀眾愛聽的東西。
媒體一如政客,誠然有彈性空間,而且同樣是沿漠不關心的邊緣上下其手。當聳動的災害事故報導,偏向溫和自由派的立場時,主流觀眾反應良好,接下來清一色傾民主黨的新聞播報員,就會加一點左翼的評論。
但若媒體偏離典型觀眾意見太遠,或扯太多學問,觀眾就會轉台。所以一方面,傳統觀點把太多帳算在媒體頭上—娛樂私有財有害資訊公共財,但把媒體當作大眾謬誤來源的看法錯得離譜。
後面會講到,謬誤其來有自,早於現代媒體,後來發揚光大是因為閱聽人有接收的傾向。
總結一下我的選民導向說法。選民對世界的運作方式已有定見,而且傾向支持贊同心目中有益社會政策的政客。反之,政客有賴選民支持當選及連任。儘管有少數人不在乎假裝支持流行觀點,但這行徑不太有必要,成功的候選人通常會真心誠意分享選民的信念。
特殊利益在爭取政客支持時,會相應地修改自己的需求,沿著民意不置可否的政策邊緣索討讓步。最後,媒體最大的功勞是娛樂大眾。因為政客與利益團體的醜聞有娛樂性,媒體會充當看門狗。所有看門狗皆然,媒體也有次要的角色,但不管怎麼包藏,若報導牴觸觀眾的核心信念,觀眾就會轉台。
(本文書摘內容摘錄自《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由合作夥伴大牌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Gage Skidmore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美國人愛川普不是瘋狂,而是愛他戳破希拉蕊「政治正確」的謊言
【美媒專訪全文】川普:現在,我們要來「清理」這個體制
川普當選只是第一步:全球「民粹主義」興起,把人民當笨蛋的政客們小心點!
要真正淘汰「民粹」,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川普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