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福島核災事故過了五年,最近傳出來自核災地區的食物將解禁來台,引發社會大眾討論。為安撫民眾情緒,衛服部上周也在全台召開10場公聽會,然而卻遭到立委抗議程序有問題、會議不符,而今天環團更是按鈴控告,部長在公聽會上公然偽造文書,欺騙大眾!
這次的事件,究竟為何會有這麼多爭議?(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上報
政府擬開放福島等4縣農產品,12日起一連3天在全台舉辦10場台公聽會,但卻遭到批公聽會講義中的資訊不實,引發環團不滿。對此,長期專注核能議題的綠色消費者基金會14日到台北地檢署控告衛福部長林奏延。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angjay2011/videos/10210256356466367/[/facebook]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衛福部在公聽會的講議內容資訊不實,混淆包含我國對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標準、全世界不只是我國跟中國完全禁止福島等5縣的農產品等2項。除了提告之外,該基金會還會到監察院檢舉衛福部長林奏延瀆職。
該基金會發表聲明表示,「林奏延身為我國衛生福利部長,並任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執行長,應恪遵法令為國人健康把關,但在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衛生福利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舉辦的『公聽會講義』中提供不實資訊,已構成違反《刑法》第213條: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特此告發,請貴署明察」。

方儉引用該講義內容指出,該圖說其他食品「銫一三四與銫一三七之總和」不能超過一百,但依據衛福部民國105年1月18日發文字號,「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汙染安全容許量標準」為「碘一三一」及「銫一三四與銫一三七之總和」,各為100貝克/公斤,即其總和為應該是200貝克/公斤,不是圖片中的100貝克/公斤。
該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強調,福島核災造成周邊地區與國家受到輻射汙染,以致各國紛紛管制日本食品輸入,我國亦不例外,但近日衛福部提出「跨部會赴日實地考察報告」,內容粗糙,無考察目的、數據來源、報告撰寫人、審核與核准人,片面引用日本方面資料,而無分析整理,令人疑惑其是否浪費公帑,便宜行事,然政府竟引此報告作為決策依據,實屬重大行政瑕玼。
方儉指出,該講義內容提到我國對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標準,和別的國家一樣嚴格,是把銫-134和銫-137加總,不可以超過這些值。但事實是,依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5年1月18日發文字號,「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汙染安全容許量標準」為「碘一三一」及「銫一三四與銫一三七之總和」,各為100貝克/公斤,即其總和為200貝克/公斤。
此外,方儉表示,講義中提到「目前全世界僅中國大陸和台灣完全禁止福島等5縣食品進口」,但事實是,依美國食品藥物署規定,「各區對於來自福島、青森、千葉,Gumna,茨城縣、岩手縣、宮城縣、長野縣、新潟、埼玉縣、靜岡,Tochigig,山形縣和山梨縣等14縣市公司出品的特定產品,毋須檢驗即可扣押。
【編按:其他觀點】
台灣民眾吃到的,和天皇首相沒有不同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日本交流協會東京本部總務長柿澤未知表示,日本放射性物質檢驗採全球最嚴格標準,一但查驗超標,該地區食品會立刻限制出貨,不可能在日本市面上流通,也不可能流到海外。他說,他灣民眾吃到的日本進口食品,和日本天皇、首相會吃到的沒有不同。
微量毒物專家:先前在日本驗出超標的食物,都不是這次解禁來台的項目
根據台灣新生報報導,台灣核子工程專家賀立維受訪表示,距離核災不過五年多,連輻射物質半衰期5分之1都不到,更何況檢驗人力才13人,嚴重不足。輻射物對人影響最大的是「鍶九○」與「銫一三七」,前者容易引發白血病,後者可能引發內臟癌症。
另一方面,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李俊璋則認為,環境中本來就有輻射物質,且日本核災前從未有人驗過食物輻射值,換句話說,很難從現有的檢定得知,到底增加多少幅度。
他也提到,2015年日本檢驗福島周邊17都縣共26萬件食品中,只有0.1%共279件超標,多是來自福島的香菇、野生蔬菜、野生熊、鹿肉和水產品等,都不是這次解禁的項目。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是衛福部還是衛「輻」部? 環團按鈴控告部長林奏延〉。首圖來源:中央社)
—
延伸閱讀:
福島核災食品人心惶惶,如何查證食品來源你該知道
用科學數據告訴你:其實日本核災區的食物根本沒有問題
6 千多公斤的核災農漁產全讓國人吃下肚,食藥署忙撇清:不是我們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