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溫朗東也和范綱皓同樣給予那位擔憂性平教育的母親回應,而溫朗東簡單直接做出了回應:即使是父母也沒有權利「要求孩子要感恩、要聽話」,就算是教育責任也有一定界線——孩子並非父母的所有物而是一個獨立個體,也擁有自己的思想啊。
(責任編輯:林芮緹)

gianluca, CC Licensed
文/溫朗東
剛看到一個親子關係、口語表達、品格教育的作者,以胎兒生產的艱困苦痛為名,行「反同」及「母親對小孩的思想控制」之實,並責怪政府沒有給她足夠的「教導孩子反同的空間」。
雖然這讓我們看了憤怒,不過我想,這個作者的文章,應該是能夠反應社會上一些人的想法,我得要稍稍的壓抑心中的怒火……至少,撐到把這篇文章打完。
▎第一、妳生小孩有多苦,跟小孩對妳有多少順從責任,是兩碼子事。胎兒被妳生出來,不是出於他的自由意志,不是他的選擇,妳的苦與對他人生的控制權,沒有因果關係。
如果一個人的苦,就構成了另一個人的責任。那死纏爛打的追求者,也可以對被糾纏的一方說:我為妳付出那麼多,怎麼不看我一眼?
真可怕,真噁心。
▎第二、就算生小孩的苦,小孩必須因此而「感恩」,這種感恩,也不能由妳來主張,因為那會破壞妳的道德地位。
簡單的說,我們看到老師對學生百般包容、設身處地的著想、辛勤灌溉,學生卻不領情,整天摸魚打混,覺得一切理所當然……站在第三方的立場,我們可以譴責這個學生浪費師長的一份心意。
但如果老師自己對學生索討:我對你這麼好,怎麼不認真一點回報我?
那就表示這份「付出」,事實上是一份「投資」,是為了自己栽培下一代若是成功所獲得的聲望,所做出的投資。
既然是投資,就不是奉獻。投資有賺有賠,頂多陪妳抱怨兩句真衰。讓妳賠錢的投資標的,不必然有道德責任。
▎第三、確實,我們不能說家長對子女毫無教育義務,但這份義務是有界線的。
如果家長教導子女成為殺人放火的快樂犯,家長當然必須為這種偏差的教育負上責任。但是,如果是子女基於獨立思考、價值判斷,在許多議題上,與家長有不同的見解,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抱歉,我再講一次,子女跟家長見解不同,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視角跟思考方式,當然會有不同的結論。
重點只是:你思考判斷的論證過程,是否嚴謹充分而不斷自省?你所秉持的核心信念,是否有著人性的柔軟與對弱勢者的關懷?
只要試著作到這些,結論不同,當然無妨。
不只是家長與子女,老師跟學生、上司跟下屬、長輩跟晚輩……任何存在的階級關係,都不能讓「上級者」對「下級者」有思想控制的權力,頂多只是上級者有義務去確認思想運作的理性過程與人性關懷,而非直接針對結論做出批判。
藉由朝夕相處與依賴關係發展出來,只在乎結論的思想灌輸,不是教育,而是洗腦。
▎第四、政府不能控制人的思想,妳覺得政策方向背後的價值觀妳不喜歡,可以起來抗爭。
妳在臉書發表言論,匯聚支持者,也是一種抗爭的型態,這是妳的言論自由。
但我憤怒的根源是:從小到大,我身邊看過無數的朋友,因為家長的控制而苦不堪言、自我否定、憑著一口稀薄的氣勉力活下去。他們有些自由了,有些沒有。
妳要反同,可以提出妳的論述,自然會有輿論的攻防。但妳要用自身的苦,作為思想控制子女的基點……那我也會行使我的言論自由。
希望妳準備好了。
(本文經原作者溫朗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 孩子太早懂性知識很危險?致擔憂的父母們:早點學習,才能讓孩子有能力面對後果
- 【談性,台灣保守並虛偽】對 17 歲未婚小媽媽,愛講尊重的台灣人能給的只有謾罵與歧視
- 【不是叫彩虹就是性別友善】入會要同意「守貞、一夫一妻」的彩虹愛家,怎麼教小學生「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