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苗博雅與蘇美大戰一事在批踢踢鬧得沸沸揚揚,而針對此次爭議,許多人仍停留在母豬的定義,但吳學展認為問題的關鍵實際上在雙方的認知並沒有達成共識:「台灣社會的現狀是性別仍然不平等 v.s. 台灣社會的現狀是性別已經平等」。

(責任編輯:林芮緹)

圖片取自:PIXABY

圖片取自:PIXABAY

燒了一整天的「苗博雅v.s.蘇美」大戰(詳見文末附錄),看了很多PTT和臉書上的說法之後(這次難得讓我的臉書上沒這麼同溫),我認為主要爭議不是在於母豬、厭女、女生該不該自己付錢這些地方,這些只是結果。

重點應該是在於雙方對下面這件事認知的差異:

「台灣社會的現狀是性別仍然不平等 v.s. 台灣社會的現狀是性別已經平等」

這看起來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關於客觀事實 true or false 的問題,但問題就在於這個「客觀」到底要怎麼成立。像這篇被推爆的PTT文,他描述女權消長的過程,我就沒這麼認同:

「(在我們媽媽那一輩),有些人從小就被剝奪升學的權力而必須要去工廠工作而換取弟弟升學的機會之類的 ……

(到了20世紀後期),女性也是擁有跟男性一樣的能力,所以女性的受教權跟工作權不再被打壓,  女性擁有幾乎跟男性一樣的自由。」

作為一個前理工宅,應該多少可以更接近 PTT 版上許多理工宅的想法:

「阿不是性別平等,現在一堆女人在約會的時候都要我們男人付錢,挑結婚對象還要求至少月薪70K以上,根本男人才是弱勢吧,那些說要爭取平權的人,爭的只是女權自助餐吧!」

ok,到了這個時代,有些男人已經意識到自己也會「因為性別」,而在「某些情境下」成為弱勢了。

對於這種說法,最政治正確的回應當然是:「如果有一天性別平等了,女人就不會再有女權自助餐可以吃,到那時候,男人就不會這麼可憐了,所以,讓我們一起來推動性別平等吧~」

還是要補充一下:

在很多時候用「女權自助餐」來批評女權運動者,都是在「打稻草人」。意即自己立了一個想要打的靶,卯起來打,但這個靶根本不是你真正的對手。

白話來說,就是這些女權運動者根本不是要爭取「約會時要男人付錢」這種「母權」;相反的,他們主張的「平權」,是沒有人需要因為自己的性別,而應該主動付對方的錢。

http://i.imgur.com/QioF0U5.jpg

圖片來源:imgur

如果真要說服理工宅,就得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

只說完政治正確的言論,問題當然還沒結束。因為上面這些「澄清」,做性別運動的人早就說到爛掉了,而現況就是問題依舊存在。

對於這些「仇女」、「仇女權」甚至「仇女權運動者」的理工宅來說,他們之所以無法接受「在這個時代還是要繼續推動性別平權」的主要理由,應該是我在一開頭說的:他們認為台灣社會現在早就性別平等了,甚至男人才是弱勢。

例如:蘇美本人針對母豬的定義是「所謂的母豬,就是利用其性別優勢做一些寡廉鮮恥、極盡不要臉的事情。」

所以,他們才會認為,在這個時代,還繼續說要推動女權的人,根本有病,只是想吃更多的女權自助餐而已。

https://goo.gl/Nq6Gbd

圖片取自:批踢踢實業坊

研究指出:台灣社會的性別很(不)平等

那,台灣社會真的已經性別平等了嗎?男人女人誰才有性別優勢?平不平等,誰說了算呢?
首先,聯合國用來評估各國狀態的指數就叫做「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 GII),這項指數裡面採用的指標包含: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https://goo.gl/M34nlm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GII是個介於0~1的數字,越低代表性別越平等。台灣在2014年的GII是0.052,台灣名列亞洲第一、全球第五,僅次於斯洛維尼亞、瑞士、德國與丹麥。

台灣根本就是全世界最性別平等的地方,那些女權運動者到底還在吵什麼呢?

但是,總是會有個但是,像是上面「國會議員女性比例」的指標中,2012年的立委選舉結果,女性只有38席(總共113席)、佔33.6%。今(2016)年的選舉結果則是43席、38.1%。雖然提升,但離50%還有一段距離。

此外,還有其他指標說明台灣的性別其實沒這麼不平等,例如:

同工不同酬:台灣2014年女性薪資只有男性的85%
女生分不到遺產:2011年繼承遺產的女性只佔34.1%,男性佔65.9%
家庭教育資源分配不公:2005年申請就學貸款的女學生多於男學生
家務分工:因料理家務而未就業的女性有48%,男性則僅有0.8%

到底誰比較慘?「第一屆性別弱勢爭霸賽」正式開始

但是,我寫這篇文章不是想要搬出一堆數據,告訴那些理工宅:「你看!國際組織報告、政府統計與學術研究,都說明台灣的女性還是弱勢,乖乖閉嘴吧。」

這不會有用的。因為就算看完這些「客觀指標」,他們還是會說:「阿我跟女生出去吃飯的時候還是要請客啊,要結婚還是得先準備一棟房子啊!」

那到底要羅列多少「客觀指標」,才有可能說服這些理工宅呢?我還真的不知道。

當一方提出請客問題時,另一方可以提出女人除夕夜不能回娘家的問題。
當一方提出準備房子才能結婚的問題時,另一方可以提出女人被要求不能晚歸的問題。
當一方提出被社會要求不能哭時,另一方可以提出女人因為生小孩而被迫放棄事業發展的問題。

這真的沒完沒了啊。所以,大家心裡過不去的原因,其實是在一個「比誰比較慘」的心態。

這種論調看起來很像「各打五十大板」,但如果要解決這些理工宅「沒有性別意識」的問題,或是由理工宅反過來證明男人才是弱勢的性別,最直接的方法應該是舉辦「第一屆性別弱勢爭霸賽」:讓自認為是「性別弱勢」的人,一條一條的說出自己「因為性別,而特別受到的要求」,告訴對方這些他們看不見的「壓迫」。

說服,得從同理開始。

我在此宣佈,「第一屆性別弱勢爭霸賽」正式開始!


苗博雅v.s.蘇美大戰過程:

蘇美:10/22 07:58
蘇美:10/22 10:06
蘇美:10/22 10:31
苗博雅:10/23 00:02
蘇美:10/23 04:58

參考資料:

  1. 《遠見雜誌》:〈女力崛起?台灣性別平等之路仍有一段路要走
  2. 《公益交流站》:〈臺灣,性別平等了嗎?從重視兩性受害者開始
  3. 《自由時報》:〈《小辭典》同酬日 凸顯兩性同工不同酬
  4. 《中央社》:〈台灣 看不見的性別歧視
  5.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我國國際性別平權綜合指數

(本文經原作者吳學展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

延伸閱讀:

  1. 為什麼我覺得女生也該服兵役——讓強制義務役變成一次性別平等課程
  2. 性別的「隱微侵犯」:長得正不正、有沒有結婚,到底與她的專業能力有何關係?
  3. 【服裝中的性別秩序】為什麼男生就一定要穿西裝、藍色衣服?
  4. 【性別平等的新一步?】不再是婦幼專屬,北市首推男性家暴中心,打破社會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