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台中市政府或許是基於服務市民的心,最近舉辦許多「免費入場」大型活動。然而大方行為的背後卻有許多問題,甚至壓迫了藝術專業工作者的生存空間。(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老丹
看到「免費入場」四個字就倒彈。
請到國際級巨星來台灣唱歌給你聽,誰都知道所費不貲;這些沒有在活動廣告上呈現出來的隱藏成本,都是你我的納稅在支應。在「免費入場」看似輕鬆的四個字背後,價值觀一次又一次被扭曲,導致藝文市場低迷的沈重苦果,卻是整個社會在承擔。
以前我就批判過胡志強,市政府這麼愛辦活動,乾脆轉型為活動公司好了。新聞局的工作應是和大眾做施政的溝通,文化局的工作是打造好的文化環境,但是整個市府卻都在辦活動。
剛結束的爵士音樂節,接下來的台中國際動畫影展,還有圖中這個請來天后唱歌暖場的台中花都藝術季,最近大型活動輪番接力,熱鬧滾滾,在市府用活動做出有在努力運轉的表象之下,這些活動到底為台中帶來什麼績效,留下哪些價值呢?
績效我不擔心,他們做 KPI 可是一流的。為台中帶來多少人潮錢潮,數據要多漂亮就有多漂亮,但是,價值在哪裡呢?
舉辦活動也是一種倡議,爵士音樂節、動畫影展這些藝文展演,應該創造的是民眾聆賞音樂、藝術感知的視野,背後更該有產業連結,藝文環境深耕的企圖,從而讓美感浸潤這個城市,讓無形的力量成為城市的動能。
但是我想請教大家,你覺得這些活動有為台中留下這樣的價值嗎?
每年的爵士音樂節成為大型的美食秀,音樂早就是陪襯。混亂的環境,不要說美感了,連環境的秩序和機能都喪失了,能成就什麼美感?而這些免費的活動,也讓台中的藝文表演市場長期低迷,簡單講,看大咖演出不用錢,那幹嘛買票去看表演?普羅對於藝文活動的需求,就等市府辦大型活動,一次把血補足就好啦!幹嘛傻傻花個伍佰一千,去買票看那些「小咖」表演?
但是一個城市的小型藝文展演是否豐沛,卻紮實是城市藝文能量的指標。而這個付費演出的市場能否成形,正是一個城市是不是能留住藝術工作者的現實問題。
我必須直言,台中就是太多市政府帶頭的「免費入場」,導致台中付費演出的市場無法健全;而留不住藝術工作者的結果,就是我們只能引進有票房的大咖,以公共的資源去辦大型的免費活動。導致藝文無法在地,無從深根;這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惡性循環嗎?
是否,該是各司其職的時候了?政府的功能是透過法規和資源的協助,打造對藝文有利的環境,而藝文內容的提供,該是由真正懂得藝文的工作者來企劃來實現不是嗎?政府不該主辦,也不需要指導,更不能繼續推動這樣「免費入場」好換得績效的惡性循環!
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不是少數藝術工作者願意燃燒奉獻就能扭轉的,唯有掌握最多公共資源支配權的市府願意好好去面對,台中的藝文土壤才有鬆開的可能。
在市府改變之前,如果你也有同感,請不要坐以待斃,更不要放棄台中。或許讓我們一起來想想怎樣解決這樣的困境,一起來改造台中的藝文環境吧!
(本文經原作者老丹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
—
延伸閱讀:
從免費報名的活動,看透台灣人性的貪婪與無信
台灣人才的專業從不被尊重!沒有薪資,中興大學徵「免費教授」來義務授課
荒腔走板的故宮南院開幕秀:只見政治算計 不見藝術與國際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