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4_161552

104製作了一段影片,讓一些企業老闆看匿名履歷,然後事後揭露這些都是「知名人士」以及他們所認識的人——這部影片在網路上散布相當快速,當然也有人備受感動覺得「要給年輕人機會」等等。

但真的會有感動嗎?作為資歷不深的年輕人,我感受到的是焦慮與壓力。除此之外是對於這影片這樣毫無幫助的操作,深深的不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LZwLGb9vU

不能逃避的標籤化,誰會給年輕人機會?

這部片當然是立意良善,希望表達「移除偏見給年輕人更多機會」的概念,但事實上,我們真的能夠避免標籤化嗎?

這支廣告看似要去除標籤化年輕人、新鮮人;但事實是,在台灣這樣的求職社會,我們沒辦法停止標籤化。

看到後來我覺得那些企業主說的話滿虛假的,要不是廣告中的對象是已經成名的人,或是他們的親朋好友,他們會這麼說嗎?

我不相信一般企業面對那些個案的學經歷,都還會張開雙手微笑擁抱他們,因為我們被教育的那套思想,早就已經,根深柢固。

去除標籤化這件事也不只是從資方或雇主方下手,就能改善的更是教育,是教育。

如果這個社會不停止鼓勵大家追求學歷光環,那麼那些看似邊緣、非主流的技能,無論做麵包的、拍電影的、搞藝術的、修車接水電的,就永遠不會停止被標籤,不會受到社會尊重。

只要那些人沒有一個認為一個新鮮人該有的「工作經歷」,那麼他在求職的時候,就只是落得更容易被排除的下場而已。

——Vanessa Jhan

前半段是再赤裸不過的社會真實:我們是數據、是待價而沽的人力,客觀由條件來看我們「有沒有被選擇的價值」就掌握在這些人的手裡。

年輕人仍然有無限焦慮、面對重重的限制:學歷好,但沒經驗就認為無法接軌、不錄用;有工作經驗,但學歷可能不是很好於是不被考慮、工作經驗普遍只有一年半個月的不會想用、有一直更換工作的也不會想用——到底實際上有多少企業願意給年輕人一個機會?

面對的往往不就是一句「剛畢業,要求三萬二的薪水,偏高」?要馬兒會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多的是。

那年剛畢業的我面試工作,許多老闆一看是剛畢業就是一臉「給你兩萬五已經很多了」的神情,反正後面還有很多不怕壓榨的年輕人不缺你一個——這才是最普通的社會新鮮人會碰到不變的真實。

李安跟吳寶春的履歷,被打槍本來就剛好而已

除此之外也有人認為,以請來的這些老闆來看本來李安跟吳寶春本來就不會被錄取:

「李安或許是個大導演,吳寶春或許是個超級麵包師,但是他們真的適合到百貨零售業、藥品業或是科技業去工作嗎?這兩位的履歷被這些行業打槍,根本是剛剛好的吧。基本上,這些主管,如果不打槍他們的履歷,才是不稱職好嗎?」

不該完全用履歷看人、要多給年輕人機會,這兩件事都是對的,但這影片真的太刻意了。

——MrGY: 《104 的 be a giver 影片固然煽情有餘,但李安跟吳寶春的履歷被打槍剛好而已》

對此,「小說界的李洛克」也用心整理出33歲的李安和25歲的吳寶春分別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先讓我們看看李安:

1987年,33歲的李安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1975年他已經從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台藝大)影劇科畢業。
1980年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系學士。
1981年至紐約大學就讀電影製作研究所,取得碩士。
1982年完成短片《蔭涼湖畔》,獲臺灣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獎。
同時畢業論文作品43分鐘的劇情片《分界線》,獲紐約大學沃瑟曼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

不知道104給主管們看了什麼東西?這樣的履歷去應徵「電影」相關工作,簡直是強到炸開。

再看看吳寶春:

1995年25歲的吳寶春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16、17歲他來台北當麵包學徒,學麵包之餘兼差賣菜、洗車、工地工。學麵包4、5年,也就是21、22歲左右,吳寶春就當了麵包師傅。25歲已經是台中三家麵包店的主廚。

這樣的25歲經歷,去應徵烘焙業的技術職,還不夠嗎?超有資格的吧!

整個影片一開始的設定就沒有選擇相對應的人才來給予這些老闆,讓這些不相關的產業老闆去看這兩份履歷結果當然是這樣——目的就是要營造一種「發現真相的落差感」,就這點來說實在是太過刻意了。

而即使是利用這樣的反差,也確實沒有讓一切顯得「感人」,看著那些因為看到「名人」、「親友」而感到尷尬的人,瞬間因為某些道德的緣故開始嘗試要辯解,但卻讓整個情況看起來更加荒謬:

我們「不好意思」批判名人的履歷,因為「他現在是成功的名人」於是立刻陷入某種政治不正確之中,但這些主管真的有錯嗎?站在他們的專業,這確實是完全不吸引他們的履歷。

而看到是親朋好友的履歷這份尷尬,也簡直像是說了壞話卻發現當事人就在旁邊似的「羞恥感」。再立刻鬆口表示「再聊聊看給機會」云云,不反而顯得像是經典的「靠關係就好」了嗎——104到底是想幫忙還是想陷害這些主管?這樣的情緒真的符合影片一開始想達成的訴求嗎?

用這種邏輯去表達「不要用過往經歷來論定一個人」、「履歷無法真實反映一個人」,以上的「論點是好的」但舉證實在太牽強了。

104廣告很明顯是在「陰」那七個主管,讓他們成為有眼無珠的笑柄。許多網友也留言嘲笑他們「狗眼看人低」之類的言論。

說真的,他們真的有做錯什麼嗎?在職場選才的制度發展有一定的成熟度與專業度,根據一個人的過往學經歷去推測他「近期的可能性」何錯之有?

如果不設下一些條件與門檻,每日可能收到數十到上百封履歷的公司,怎麼有辦法精準選出自己要的人才?

——小說界的李洛克

一段資方用來摸頭勞工的影片

溫朗東給予這段影片的評價也十分精準:

「這部快速傳播的短片,是社群形象經營的傑出之作,但請容我指出:這同時也是資本主義下,資方試圖消弭淡化勞工力量的巧妙太極。」——溫朗東

勞工與資方的立場、資本、話語權始終不會是對等的。一如年輕人的焦慮,往往就立足在這份不對等之上:社會不好,慘的是中下階層、沒資本的年輕人,不會是資方。資方賺了錢,飽的還是他們的口袋不是勞方、尤其是中下階級和新鮮人。

104和1111大概是台灣最有名的兩大求職、人力媒合網站,但實際上我們從影片看到的還是最傳統的階級落差:只有企業主能給你工作,除非你十全十美,不然你只能向企業討一個位置否則找不到工作。

回顧這些求職網實際上的使用體驗,我們還有太多問題根本就沒有被解決:

我們填寫履歷的時候依舊要填寫一大堆私人資訊,也沒有法規管理但我們只能拼湊企業的實際樣貌。

履歷薪資都是「面議」也沒有一個參考值,勞工被壓榨了也不自知;上面從不寫清楚的工時、福利,進去了企業才發現被騙慘了。

甚至被騙了也不能隨意申訴不然就會被列入黑名單、名聲臭了都不知道。更糟的是,甚至網站本身還沒有什麼「申訴管道」可言,每個企業、職缺連評價功能都沒有。

作為人才媒合的資訊業者,化解勞資之間的「資訊不對等」,才是對社會最大的盡責。——溫朗東

但,104做了什麼嗎?依舊是一個資方友善的市場擺在勞工眼前。

當國外已經在履歷上強制不得詢問太多「個人隱私問題」多年、也有各種評價企業的網站,台灣卻直到近期才有像是「Clairvoyance – 求職天眼通」這種勞工自己研發的功能出現,最可笑的是還要面對一群作賊心虛的資方網路攻擊。

當應徵者最多的求職網,在青年就業議題上,也只能找找各領域、非傳統路線成功的名人現身說法,講一些用處不大的逐夢常談。這種連擦邊球都稱不上的作法,不過是為資本家擦脂抹粉,假裝資本主義無須修正、有自我反省能力的欺騙之舉。

賺到了形象與口碑,世界依舊,青年的苦痛依舊。——溫朗東

除了一再強調影片感動多少人,104 究竟為了年輕人做了什麼?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