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cal personnel simulate emergency treatment during a mass casualty exercise at Balad's Air Force Theater Hospital yesterday. It's such an amazing change from when I was here a few years ago: the hospital would have been far too busy treating real patients to begin to think of conducting an exercise like this. There's still the need to stay sharp and on top of one's game, but I'm sure glad the levels of violence here have dropped so much.

Robert Couse-Baker, CC Licensed

繼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診斷關聯群)推行被阻擋之後,衛福部近期推出的新方案,是希望落實「醫療分級制度」,因此規劃將「門診部分負擔調漲 」。

醫療分級制度一直是醫生們極力希望能夠落實的制度,能夠避免人潮過度擁擠在大醫院,就算小病也要上大醫院成為醫療系統的負擔,但為什麼這次的推動似乎又有些問題?讓我們看看究竟發生什麼事情。


門診部分負擔調漲的方案

所謂門診部分負擔調漲,便是希望在各大層級醫院調漲較高級的醫院層級(如醫學中心)等門診的「未經轉診就醫」費用」,並減低「經過轉診就醫」的費用,讓整個醫療分級更清晰,也鼓勵民眾先前往地方基層小診所,若有問題再進行轉診。

目前衛福部推出的部分負擔調漲價格有四種方案:漲40元、漲60元、漲80元到漲100元。目前健保署都已進行過估算,並會在10月召開的公聽會上討論,最後再送往健保會報告。目前健保署較傾向從漲60元、漲100元中二擇一。

而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95年開始用部分負擔做分級概念,但一直都沒有調整、落實,導致民眾有病都會直接到醫學中心。

未來若不經轉診直接到醫學中心就診,在費用調漲後,約有1600萬人次受影響。李伯璋指出,不希望讓民眾覺得看病是壓力,會盡力多方參考意見調整,該做的事情有時還是要做。

 

資料取自:健保署


支持漲價論述

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漲幾十元沒有用,教育民眾就醫順序更重要」

肯定衛福部調漲作法,但調漲部分負擔的重點並非漲價多少,而是教育民眾「按部就班就醫」。但只是漲個幾十元無法讓民眾有感,反而引起民怨,只認為政府坑錢漲價,還是沒有分級醫療觀念。

病人團體質疑漲價排擠窮人就醫權益,健保對於經濟困難者本就有救濟管道如福保,且通常到大醫院就診的患者經濟條件都不差,只漲價影響不大。

健保會委員楊漢湶:「國外只維持三四年,但台灣多年未漲」

國際間研究指出,想透過調漲部分負擔,讓民眾少跑大醫院,大約只能維持3到4年效果,但部分負擔已近12年未調整,今昔物價相比,民眾自然無感。

楊漢湶舉例,過去一碗麵賣200元可能會被嫌貴,現在卻相當正常,正如門診部分負擔的360元,歷經12年後民眾感受也大不相同。


質疑漲價論述

健保會付費者代表謝天仁:「國外只維持三四年,但台灣多年未漲」

單調整部分負擔是沒用的,醫院也應限制門診人次,為分級醫療負起一部分責任,並直言如健保署硬要調漲,付費者代表也會硬起來,不讓健保署好過。

監督健保聯盟滕西華:「如果透過財務手段可以達到分級醫療,台灣早就做到了」

這是影響全台2300萬人的重大政策,政府應先提出完整規劃、做政策評估並取得共識,而不是先放消息測風向。

分級醫療是希望強化基層,讓偶爾看一次病的病人可以從基層診所看起,但對於有多種慢性病、罕見疾病等必須定期回大醫院看診的「忠誠病人」,如缺乏完整規劃說調就調,只會增加有經濟困難者的負擔,無助改善分級醫療。

並不是全盤反對調整部分負擔,但必須有家庭醫師、轉診制度相互配合,畢竟病人就醫習慣難改,多數人不會為了省50元就去診所,且部分負擔涉及整體健保總額分配,如果明年開始就要推,總額協商時,醫院就該分部分預算給基層診所。

醫改基金會朱顯光:「只漲價無配套,分級更難落實」

調漲部分負擔的同時,應推動2項配套措施,包括建立家庭責任醫師及轉診制度、小病輕症「同病同酬」,否則根本解決不了分級醫療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

  1. 目前沒有家庭醫師可以諮詢協助轉診,診所也沒有評鑑制度。
  2. 同樣是小感冒,大醫院拿到的健保給付也比基層診所高出近一半。
  3. 民眾對基層診所不信任,大醫院又可以多拿幾天藥、多做點檢查,當然選大醫院。
  4. 大醫院發現看小病領的給付多,也會盡量留住病人。

以上問題,如果單是漲價無配套,恐讓分級醫療更難落實。


細節裡的魔鬼:分級帶來醫院併購、急診爆滿?

前醫師現任立委林靜怡:「合理門診量」與分級醫療之間的問題

林靜怡的臉書貼文中點出要達到醫療分級,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其中一項就是「合理門診量」帶來的困難。

合理門診量健保署使用的計算程式,是以「前一年門診量」、「病床數」、「專任醫師人數」代入公式計算。

也就是說,基層醫療醫師,每日門診人次超過40人以上,處方費、診療費就開始打折——病患越多,給付越低。但是在醫學中心,就沒有這種機制。同樣一個醫師,在診所看診有制度限制人數,但在醫療中心卻沒有。然而醫學中心往往病人多到衍生出「代掛號服務」。

從公式的三個項目,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醫院要併購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併購之後病床數、專任醫師數的增加,也就可以增加下個年度「合理門診量」,獲得更多病患數員額。(也就帶來更多的利益)

假設某地總病患數都不變,但是原本病患就診的區域醫院「升等」成了「醫學中心分院」,健保給付就從區域醫院等級增加到醫學中心等級,支出直接增加!而原本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合理門診量計算公式下較少的員額,也因為醫學中心計算公式的不同,整個區域的「合理門診數」因而增加了。

《聯合》:只漲門診不漲急診,民眾恐怕直接看急診

由於此次只調漲門診,而未調漲急診,倘若醫學中心門診部分負擔調高到420或460元,相較於急診部分負擔450元,看門診反而更花錢,恐有更多民眾看病直接到急診。(不過編輯認為,這點還要看究竟有多少人會到醫學中心就醫。)

聯合也指出:「到醫學中心就診的患者多半病情較嚴重複雜、多重疾病、罕見疾病或定期回診的患者,若真調高醫學中心部分負擔,恐每次回診都要從診所看起;甚至演變成有錢人看大醫院,窮人只能看小診所的怪象。


結語

政府願意解決醫療分層問題用意良善,不過看來現在問題也一個個出籠了。總結來說除了漲幅多少、有沒有效果,衛福部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醫療整個層級上轉診部分家庭醫師、轉診標準的不足。
  2. 急診是否也跟著漲價?急診也應屬於醫療分層的一部分。
  3. 將慢性疾病、少數疾病等狀況納入考慮。
  4. 確實檢驗是否會對經濟狀況較差者有嚴重影響。

    首圖來源:Robert Couse-Baker, CC Licensed

參考資料來源:

  1. 《中央社》:〈部分負擔調漲 衛福部估影響1600萬人次
  2. 《中央社》:〈部分負擔擬漲價 醫勞盟:漲太少恐挨罵
  3. 《中央社》:〈專家:單漲部分負擔救不了分級醫療
  4. 《NOW News》:〈測風向?門診部分負擔喊漲 健保署再拋4案並陳
  5. 《聯合》:〈【即時短評】看病漲價說不清 看門診不如衝急診?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多年經驗替第一線醫療人員發聲,戳破健保署騙人話術、擋下 DRG ─ 專訪民進黨立委林靜儀
醫院不救人卻能爽領給付、醫生反對 DRG 卻遭高層關切… 不只政治,醫療也需要「轉型正義」!
為何醫生們反對 DRG 制度?8 張圖讓你快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