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醫療產業崩壞,醫生護理師都叫苦連天。但其實醫療產業裡的勞動者百百種,每個人的排班、工作狀況都不一樣。根據衛福部統計,在台灣共有12743名治療師,佔全台醫療人力的5%。因為相較醫生與護理師而言,人數並不多,他們的權益也常常被醫療大老們忽略。

華航罷工結束之後,長榮1500名空服員也加入空服員工會,振奮人心。越來越多行業也開始希望能籌組一場自己的罷工,不要再繼續血汗下去。這次挑選這篇文章,也是希望未來這樣的意識能繼續延燒下去,讓大家能積極的面對自己的勞動處境,團結起來,爭取自己的權益!(責任編輯:黃佳玉)

12552687_444329442432312_2493087984027299412_n

文/吳宣瑩(治療師權益促進小組)

華航空服員以「一場對於休息時間的鬥爭」為名發起的罷工終於在六月二十四日傍晚獲得勝利,這一仗不只為長年受資方壓迫的勞工們注入一劑強心針,同時,背負長工時的醫事人員、警消也紛紛醞釀著組工會、罷工,一場,或數場可能的罷工宛然即將成形。

近年來,醫療勞動權益已是台灣重要公共議題,工時超長、勞動條件不佳的臨床醫療工作者們長期蓄積怨懣,乃至實質引發醫療糾紛、勞資爭議,醫護紛紛出走,樁樁件件,皆成台灣健康照護體系隱憂。

臨床醫療工作者們所面對的困境故然多有相類重疊,但也絕非鐵板一塊,「醫師勞動改革小組」致力於醫師勞動意識的提昇與爭取醫師勞動權益,「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和「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則積極捍衛護理師勞動價值與尊嚴,但台灣醫事人員類別多達二十七種,其他醫事人員的勞動狀況又呈現何種風景?

今年年初,一群專業橫跨物理、職能、語言、呼吸的治療師們集結起來,組成了「治療師權益促進小組」,治療師人少,跨職別的團結勢所難免──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的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執業中的醫師及護理師平均佔醫事人員總數共逾七成,而上述四類治療師加起來也不過接近百分之五──人少,先天上發聲就比旁人薄弱,後天能見度亦較他者低微。再者,治療師和醫護們一樣工作繁重,少有時間體力認識其他治療師的專業技能和勞動狀況,遑論串聯起來爭取勞權。

和絕大多數的醫師護理師一樣,治療師也受僱於醫院,受勞資不對等所縛,醫院考量經營成本而苛扣人力,治療師權益促進小組針對治療師的勞動調查中不難看出,人力不足始終是醫療人員最主要而共同的困境之一。此外,這份調查報告中「工作環境需改進處?」一題,缺乏專業獨立性竟高居第三位,探其緣由,人少導致專業不容易被看見為其一,醫療被商品化被視為服務業為其二,治療師夾於醫護之間並時常受此二者干預,亦是不容迴避的事實。

佔總醫事人員人數百分之五的治療師執業場所遍及全台各級醫療院所,專業各有側重,其面臨的勞動困境乍看相似,實則不然。以物理治療師和呼吸治療師為例,前者多數於小型治療所執業,因應病患便於就診的時間,人力配置遂常出現所謂「雙頭班」(意即值該班者需白天、晚上各值勤四小時,下午不上班);後者則多於醫學中心任職,需輪三班。如何合力找出彼此的困境與解方勢必成為這群治療師的一道難題。另一個現實卻難以否認的考驗則是術業各有專攻,利益卻可能彼此牴觸,這也進一步地威脅了這樣跨職別的合作。

團結起來,就有團結所必須面對的阻礙。抗爭有抗爭的難關。然而,坐以待斃,前方無非就是死路一條。誠然,驅除這座過勞之島上空徘徊不去的、名為「血汗醫護」的幽靈殊為不易,但容我們再次提醒自己,幽靈的來處──豈不正是行於我們之前、倒在我們之先的同業嗎?那幽靈,一度它也曾經是無數的血肉。爭取醫事人員的勞動權,無論是醫師的、護理師的還是治療師的,於是不啻一場求活也求生的奮戰。

醫療從來都被視為救命治疾的行業,而這一次,是的,這一次我們救的是自己──我的,同業的,還有病患的。個人的,以及社會的。

(本文經投稿作者治療師權益促進小組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這一次,我們救的是自己〉。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延伸閱讀>>

血汗的醫療體系殺死了無數個「陳怡君」,你還接受「訓練期」這種剝削的謊言嗎?
瑞典人解決醫糾的最佳方案:建立一個讓患者和醫師當好朋友的醫療環境
【醫院生存指南】醫護人員歡迎參考:別抱怨醫護人員沒有工會,其實你可以加入這些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