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74680R

[socialpoll id=”2365905″]

每年到了端午節,除了龍舟以外,最引人關注的焦點就是「粽子」了。只要說到「粽子」,無可避免地就會掀起一場「南北戰爭」。南部粽與北部粽的做法大不同,吃起來口感、風味也大相逕庭。而原本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像春捲、長年菜一樣,南北部習慣的吃法都不同。但說到粽子似乎這個「不同」不只是不同,更是一場「認同」之戰。

先來解釋一下南北部粽的差異:

一、南部粽
純白糯米泡水,然後將「生米」包裹炒熟的配料,以竹葉包好之後用水滾熟。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二、北部粽
將糯米搭配醬料炒至半熟,再將半熟的米飯包裹全熟的配料,包進竹葉蒸熟。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從做法上可看出兩者南轅北轍的差異,一個是用水滾熟,另一個是用蒸的;一個是生米滾到熟,另一個則是直接將熟米包起來。因此支持南部粽那派的總是批評北部粽根本不能稱為粽子,而只是「3D 立體油飯」而已。但喜歡北部粽一派的,卻認為南部粽太軟爛,沒有米粒分離的口感。

每到端午節網路上總會掀起非常激烈的論爭,為了爭這個「粽子」的正統,南北兩派每年總是搬出各種神譬喻來形容對方的粽子。3D 油飯、糨糊、包著粽葉的蘿蔔糕、⋯⋯等等。更是有人永遠也分不清楚米糕、筒仔米糕、油飯、北部粽、南部粽的差異。

 筒仔米糕(圖片來源:網路)

筒仔米糕(圖片來源:網路

 米糕,有人認為南部的米糕根本就是滷肉飯(圖片來源:網路)

米糕,有人認為南部的米糕根本就是滷肉飯(圖片來源:網路

 油飯 a.k.a. 北部粽(圖片來源:網路)

油飯 a.k.a. 北部粽(圖片來源:網路

而社群網路上則有舉辦南北部粽的投票,投票結果南部粽更是以三倍的票數狂壓北部粽。

其實這樣的論爭不光是「美食之戰」而已,更是一場地方認同的戰爭。

一直以來美食之都都是由南部所佔據的美名,幾乎講到美食第一個直覺反應就是南部,無論是台南或是高雄;而講到北部的食物幾乎都只有貴、高級等聯想詞。南北口味的差異之下,南部人的美食常被北部人批評太甜、太膩,但北部卻始終無法奪取美食的正統。即使有許多知名餐廳在北部,這些卻都不歸功於它是「北部美食」,而是該餐廳的知名程度。

即使「粽子」看似是源於遠古的「中國文化」,卻早已在地化為台灣的特色美食。現在台灣人吃的粽子早已和當年屈原在汨羅江裡吃的完全不一樣,甚至連中國人都會疑惑台灣人為何將粽子當為主食。

特別的是,在南部幾乎到處可以看見小吃店、路邊攤有在賣粽子。粽子幾乎是南部人生活中的一部份,而不是逢年過節的「特產」;但北部則不一樣,要吃粽子就要等端午節,不然就是到專賣店去買。幾乎不是你想吃就能在路邊一間小吃店內吃到的。

因此,對南部人來說粽子是「生活」,對北部人而言卻是「端午特產。一個隨時隨地在路邊小吃攤就能吃到粽子的南部人,怎麼能接受「只是將油飯包進粽葉」裡的北部粽,還要等到端午節才吃得到,的北部粽稱自己為正統「粽子」呢?

但北部人當然也不甘示弱,所有美食都被南部拿走了,就連粽子也要跟北部搶。更何況這又牽扯到許多北部人根本不覺得南部粽鬆軟的口感好吃,加上自幼就吃米粒分離的「3D 油飯」長大,這種情緒更難被挑戰,一時間根本無法接受那種黏在一起糨糊被稱為粽子。

有了「你和我不一樣」、「你吃的粽子比我吃的難吃」的邊界出現,於是地方認同因此產生。

說實話,所有粽子的論爭只概括為南、北也對其他地區的粽子非常不公平。除了南北部粽之外,更有客家米粽、客家粿粽、鹼粽、原住民族粽(阿拜 avay)等。

 沾著糖吃的鹼粽(圖片來源:網路)

沾著糖吃的鹼粽(圖片來源:網路

 阿拜(圖片來源:網路)

阿拜(圖片來源:網路

因此,從每年南北部粽的角力、論爭可看出,即使北部擁有較為優勢、龐大的資源,卻屢屢無法拿下「粽子」的正統詮釋權。再再顯現出,南部粽的美食地位其實是屹立不搖的,就口感上來說吃北部粽真是不如去吃油飯,何苦還要把油飯捏成粽子的形狀呢?不僅多此一舉更是非常令人困擾啊!筆者在最後也要鄭重呼籲,不要再假粽子之名行油飯之實了,只有南部粽才能稱得上是粽子啊!

[socialpoll id=”2365905″]

(首圖來源:中央通訊社


延伸閱讀:

「請別問我哪國人,問我是哪個地方人」這個演講揭露——國籍已侷限我們對人的想像

為什麼善導寺站要改名?捷運站應該要有說出「地方故事」的能力

【台北不是我的家】偏鄉青年會遇到的 8 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