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超高齡社會前的關鍵十年
生老病死,是生而為人皆無法避免的嚴肅課題,也被佛家稱為「四苦」。相傳古印度王國的太子悉達多自小於宮內養尊處優,直至出東門見形容枯槁的老人、 出南門見生滿膿瘡的病人、出西門見渾身長蛆的死人,始感受人生之苦難以超脫, 於是潛逃出宮至雪山沉思,終悟道成為佛陀。故有云:「初遊東門見老苦,見病死苦悟無常,示現沙門啟太子,釋尊出家蔭後代。」
- 老化社會指標,預見長期照顧負擔
出世的佛學尚且思索如何「蔭後代」,生在俗世的我們更無法迴避入世責任。二十一 世紀的當下,「高齡人口」儼然成為全球的迫切問題,尤其從以下幾項標準觀之,台灣比起大多數國家都還要嚴峻:
1. 二○二五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一般以六十五歲為老年人口的標準,一九九三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是 7%,為「高齡化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則預估:二○一八年將達 14%,成為「高齡社會」;二○二五年,將跨過 20% 門檻,成為「超高齡社會」。屆時約有四 百七十三萬老人,相當於全國每五位就有一位為老年人口。
按上述推測,從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台灣將以二十五年的時間達成,比起許多西方先進國家快上許多(德國為四十年、英國為四十七年、美國為七十二年、法 國則為一百二十七年)。更驚人的是,從高齡社會再跨到超高齡社會,台灣僅有七年 的時間可以準備,不但遠遠短於上述國家的二十至五十年,也比鄰近東亞國家略為 短促。
在可預測的將來,二○六一年台灣每十位就有四位是老人,其中還有兩位超過八十歲,勢必成為青壯年人口的沉重負擔。
2. 二○六一年,1.2 位青壯年須扶養一位老人
每一百位青壯年人口(十五到六十四歲)須要扶養的老年人口數量,稱為「扶老比」 。 國發會調查顯示:一九八一年台灣的扶老比為 6.9%(每 14.5 位青壯年要扶養一位老 人)、二○一四年為 16.2%(每 6.2 位青壯年要扶養一位老人),預估二○六一年將暴 增為 81.4%(每 1.2 位青壯年要扶養一位老人)。
扶老比會有如此成長趨勢,與少子化息息相關:二○六一年十五歲以下幼年人口預 期減少一百七十萬,青壯年人口減少八百三十一萬,老年人口卻大幅增加四百五十 四萬人,當中又有一大部分是失能者,需要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照顧。
3. 高齡失能者將快速增加
「身心失能者」的定義是:「身體或心智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致其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者。」這是評估醫療資源供給與需求的重要指標。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二○一五年,台灣五歲以上失能人數為七十六萬 人,老人約占五十萬。預估二○三一年將達一百二十萬人,老人約占九十五萬人; 二○六○年則增加至一百九十六萬人,老人占一百八十萬人,意味失能者裡面約九 成都是老年人口。
慢性疾病是造成身心失能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 「老」與「病」相隨而生,隨著年紀越大,失能人數將越多。根據衛福部《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七十五歲至八十四歲區間的失能率為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者的三倍左右,八十五歲以上則近半數失能。 可見現代人平均壽命雖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健康安享晚年。
4. 失能者臥床時間高達七年,而北歐國家僅十四天
根據內政部統計二○一四年國人平均壽命,男性為 76.72 歲、女性為 83.19 歲,呈現 逐年成長趨勢。儘管如此,國人的健康程度並未跟上,按行政院主計總處《二○一 五年國民幸福指數統計》推估,台灣人平均臥床時間長達七年,而北歐人臨終前兩週才須躺在病床上。在這漫長的七年,臥床的失能者只能仰賴家屬或第三方照顧, 形成國家社會的沉重負擔。
- 「長照十年」,功能難全
二○○八年,政府開辦《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提供四類失能者照顧服務:第一類, 六十五歲以上;第二類,五十五歲以上山地原住民;第三類,五十歲以上身心障礙 者;第四類,僅失去「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但獨居之老年人。按失能程度不 同,可獲每月二十五至九十個小時不等的照顧服務。又依經濟狀況高低,一般戶自付 30% 的費用,中低收入戶自付 10%,低收入戶則全額接受政府補助。
計畫內容分「居家」、「社區」、「機構」三大面向,當中又細分為「居家護理」、「居家及社區復健」、「喘息服務」、「照顧服務(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 」、「輔具 購買租借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老人營養餐飲服務」、「交通接送」、「長期照顧機構」共八項,涵蓋生活照顧及醫護照顧。
然而, 「長照十年」走到第八年,接受服務僅九萬餘人,占七十六萬總失能人口的 12%。為何有了政府補助,申請者卻如此寥落?幾項關鍵數據可得知端倪:
1. 政府補助之機構、社區、居家三大服務,民眾申請率過低
目前國內約有兩千家照顧機構,提供超過十萬張床位,雖然遠遠無法滿足七十六萬失能人口,但衛福部卻調查發現,全國空床率達 22%。
另外,循社區式照顧途徑申請日間照顧、喘息服務的民眾,僅達全國可提供服務量 的 45% 與 12%。而依居家式照顧途徑申請喘息服務者,也只達全國可提供服務量之 83%。種種現象顯示政府補助的服務模式不符民眾所需,致使眾多人力與設備處於閒置狀態。
2. 居家式照顧服務員留任率過低,導致嚴重短缺
相對於上述現象,政府補助之居家服務超量提供至 108%,顯示照顧服務員超時工作,有損勞動權益。此進一步反映在照顧服務員留任率低,截至二○一五上半年, 共有超過九萬人接受教育訓練,實際投入長照服務之專職、兼職、志願人員則為八千人,留任率僅 8%。
衛福部歸納留任率低的四大原因,一:任職誘因不佳,包括勞動、福利、薪資、升 遷條件均十分嚴苛,難有職涯發展機會。二:專業形象不高,多被認為是骯髒、困難、 危險的工作,且易與家事或清潔工作混淆。三:訓用不合一,訓練內容不見得與工 作直接相關,學員可能轉職至保母、家事服務。四:學校與職場脫節,目前相關科 系多以政策規劃或管理階級為教育核心,不注重培訓基層人力。
3. 外籍看護暴增至二十二萬人,是本籍的二十七倍
根據勞動部「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的統計資料庫顯示,二○○八年外籍看護為十六萬人,至二○一五年已成長至二十二萬,成為台灣長照服務的主力。他們除 了少數進入機構工作外,大部分擔任家庭二十四小時照顧者。外籍看護呈現如此成長趨勢,反映出現行居家服務未能回應民眾需求,衛福部歸納出四大原因。
一:服務事項侷限,民眾期待更多照顧項目。
二:服務時間缺乏彈性, 僅有夜間、假日、長時數等少量模式可供選擇。
三:成本比較昂貴,一般戶每月約 須負擔五萬元以上,遠高於聘請外籍看護。
四:服務單位受限,目前僅非營利組織 有權提供身體照顧服務,企業受限於法規難以投入。
- 「預防照顧」、「長期照顧」 ,社會企業各擅勝場
人類身心狀況可視為「健康、亞健康、失能」的連續體,前二階段有賴積極的「預防照顧」保持健康並延緩老化,最後的失能階段則得依靠消極的「長期照顧」維持生活。 而不管是預防照顧或長期照顧,其照顧方式皆可區分居家、社區、機構三大面向。
不可諱言,長期照顧需要較多醫護資源,政府當有義務承接大部分照顧責任,幫助失能者及其家屬分攤重擔。從二○○八年實施長照十年計畫起,至今政府已投入超過兩百億資金,且每年預算均持續增加。
相對的,預防照顧較不需國家角色直接介入,一如「世界衛生組織」 (WHO)在二○○二年提出的「活躍老化」 (Active Ageing)概念:藉由參與家庭、社區、同儕、 社會等社交活動,延緩銀髮族退化速度,維持身體與心靈雙重活力。
基於此,預防照顧可引進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鄰里及家族內的資源,共同營造友善高齡的生活環境。在台灣,長期照顧與預防照顧二大面向目前均有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團隊投身其中:在長期照顧的機構途徑, 「雙連安養中心」以較佳勞動條件及職涯路徑聘請 100% 本籍照顧服務員來照顧失能者,同時針對健康、亞健康長者開辦健康促進相關課程。
特別是雙連提供多層級連續性服務,讓長者無論進入哪一種身心健康階段,都能續留於此。而在長期照顧的社區、居家途徑,「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自丹麥引進走動式服務, 讓本籍與外籍照顧服務員合組團隊機動巡迴各案家,且提供法定範圍外的多元服務項 目。弘道還將會內照顧服務員全數轉為月薪制,同時設計更寬闊的升遷管道。
至於預防照顧則以社區、居家兩種途徑為主。社區途徑如「朝陽銀髮園」、「向陽銀髮園」分別在台中及桃園設立自費型日間托老中心,功能介於學習交流型的長青學 苑,和長期照顧型的養護中心之間,開放生活尚能自理但體能逐漸退化的長輩到園 裡活動及接受基本照顧,堪稱銀髮族的幼稚園,其經營模式在國內屬首創。
預防照顧的居家途徑方面,「iHealth 政昇處方宅配藥局」不管病患住在崇山峻嶺或 偏遠海岸,藥師均會將慢性病藥品直接宅配到府,此舉能避免病患因舟車勞頓而疏 於治療,還可以將用藥知識及保健資訊帶給銀髮長者知悉。
「多扶接送」盡力壓低行動不便者外出活動的門檻,首先免除復康巴士諸多搭乘限 制,滿足任何形式之接送需求,並在醫療接送基礎上發展出無障礙旅遊服務,讓孕、 幼、老、輪等族群均能享受與常人無異的戶外行程。
「瑪帛科技」開發出附加在電視機上的視訊機上盒,使用者只要以遙控器撥號就能立刻跟另一方視訊;隨後又發展出虛擬金孫服務,安排特定人員與銀髮長者視訊聊天, 彌補子女兒孫因工作之需無法長伴左右的缺憾。
不久的將來,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嚴峻考驗已迫在眉梢。上述六個社會創新團 隊的營運模式,讓我們看見化危機為轉機的諸多可能。
(本文由聯經出版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讓改變成真 台灣社會的新關鍵報告》。;首圖來源:Neo X CC Licensed;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草率通過的長照法:每月補助不到 300 元,誰想來照顧失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