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個月蔡英文政府即將上台,準政務委員施俊吉也將發揮他的經濟專長,挽救台灣疲弱的市場。但在新內閣登場執政之初,卻有一顆未爆彈不得不解決,而這事情早在 2014 年的時候施俊吉就已經警告過了,只是兩年來從未有人解決。這顆炸彈以兩岸人民幣金流做為引線,因著中國房市泡沫化隨時可能爆發。


試想一下,有哪間銀行可以靠著不到 50 人,成為全台最會賺錢的銀行?

答案是:中國銀行台北分行

就是這麼一間小小的分行,硬是贏了全台的金融機構。但它憑什麼?

就憑著它掌握了全台灣人民幣存款;就憑著中國不讓我們在中國境內放款

  • 小蝦米打倒大鯨魚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因為兩岸貿易越來越頻繁的情況下,台商對於人民幣的需求越來越高。但當時我們受限於《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辦法》,所以台灣各家銀行都不能承辦人民幣存款、匯款與放款的業務。可是這樣很不方便啊,大家都在抱怨,於是金管會在 2013 年為人民幣存款業務鬆綁

接著一間分行打敗台灣所有金融機構的傳奇就開始了

當時人民幣的存款利率將近 3%,再加上民眾普遍對人民幣還有升值的期待,所以業務一開放,就各銀行就湧入大筆資金。但是台灣的銀行捧著一堆人民幣當然要想辦法消化,很可惜的是,這近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中國官方除了在崑山試驗區之外,不允許台灣銀行跨境進行放款業務。結果就是 2013 年台灣的銀行握有超過 2000 億的人民幣存款,但只有 0.5% 能夠借貸出去

可是,剩下這麼多人民幣存款放不出去該怎麼辦?

  • 在「方便」的背後,是中國靠管制掠取了暴利

只好把錢轉存到中國銀行台灣分行了。

就算那時候人民幣存款利率高達 3%,但是因為中國當地放款利率高達 7%,所以就算中國銀行用 4% 利率來吸收台灣的人民幣存款也是賺到

無魚蝦也好,台灣的銀行辦理人民幣存款業務賺的就是那少少的 1%

可是當時中國銀行台灣分行握有的人民幣存款價值高達 1 兆元台幣,轉匯回中國之後再以 7% 利率放款可以產生 300 億元的利潤。這還沒算上我們拿台幣換人民幣之後,台幣成為中國銀行拿來放款的外匯存底能產生的利潤。

現在,就算中國經濟成長幅度衰退,存放款利率降低,那也只是把上面的故事裡的數據稍微改低了一些,一切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 更可怕的問題在後頭

中國靠著禁止人民幣回流機制掐住了在台人民幣的金流,這幾年讓中國銀行台北分行獨佔了絕大多數利益。除此之外,當服貿協議通過之後,中資就可以從中國銀行借到我們用來換人民幣的新台幣,把自己包裝成台資的樣子併購企業;另一方面,我們一窩蜂地把台幣投注在人民幣市場,加入熱錢的行列,也就間接推了中國房地產泡沫化一把。

逐利是商業的本能,但在風險面前我們要學著縮手。除了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應該把矯正人民幣在台灣的銀行只有存款沒有放款的畸形體制,並找出應對中資拿著新台幣併購企業的配套政策放在第一波施政清單之列之外,我們也該試著考慮是時候把熱錢從中國抽回來,否則一旦房市泡沫破裂,台灣就不會是經濟受到波及而已,更可能以中國銀行台灣分行為起點,讓金融業成為遭到直接重創的苦主

(首圖來源:Adrian Korte,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金融決定中共命運

貨幣新顯學》主權貨幣能幫忙守住荷包,避開金融泡沫危機嗎?

現在中國面臨的是:曾推垮日本經濟的房產泡沫、金融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