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幾乎人人畢業後都搶著當替代役,一來是輕鬆,不必忍受軍中沿襲已久的醜陋惡習。二來是社會競爭激烈,替代役能有更充裕的時間準備出社會後的考試或是工作。
網路上昨天流傳著一份由內政部公布的「專長資格替代役」文化獎的徵選條件。所有人看到這份文件都驚呆了!黃文俊昨日在臉書上發表一篇文章,是關於要以文學獎的履歷去申請替代役,發現門檻居然天等級的高,以下節錄原文:
文 /黃文俊
下午在和朋友討論台灣替代役申請的事情,正當我們感到人生絕望,氣氛一陣低迷之際,朋友突然表示:「你要不要考慮用文學相關履歷申請看看啊?」
我看著他的眼神,心情滿是激動,對啊,我怎麼從來沒想過呢,此時我的心情就像正在往雪國奔馳的川端康成,穿過縣境以後,我看到了光明啊!
於是我飛快地把簡章打開,往下拉,再往下拉。馬上就被他得獎資格第一行給震懾住,幾乎要無法呼吸!
「諾……諾貝爾文學獎!?」
有沒有搞錯啊!三十歲以前拿諾貝爾文學獎,台灣有誰可以和村上春樹一起慢跑陪榜的啊啊啊!!
「也許不會那麼絕望,你再往下看看吧!」朋友露出哀傷的眼神,嗯,我知道他不投稿,但他一定也聽過諾貝爾文學獎。
「紅樓夢獎!?唔嗯,我必須要在三十歲以前,寫出《西夏旅館》或《大河盡頭》同等級的作品。」「聽起來目標明確,而且比諾貝爾文學獎簡單了一點呢,至少競爭者少了一些。」朋友事不關己地說。
你妹啦!!
底下符合資格的任何一個獎項三十歲以前拿到,馬上就是全球暢銷作家了好嗎?(死),我真的很懷疑,把拿過這些獎項的台灣人全部列出來,真的有超過十個人嗎?
國內的獎項是吧?
故事還沒完呢,我心懷感激地跪著看這一長串名單,覺得這簡直是人生的重大目標,繼續往遞補順序看去——
我總有國內的獎項可以努力吧,一定有的,嗯,我知道,天無絕人之路。
喔喔喔!有了!
「台灣文學獎」
欸,等等……,聽說今年(2016)的得主是——吳明益和甘耀明。
唔嗯,好啦,目標明確很多了,就是要有《單車失竊記》和《邦查女孩》的等級啦!

(圖片來源:內政部網站)
讓我們來簡述一下幾個較知名文學獎的狀況:
- 諾貝爾文學獎:嗯… 這應該不用多作說明就可以了解難度。
- 紅樓夢獎:上一次有臺灣人得獎是 2010 年的駱以軍和李永平,再更之前則是朱天文,難度可想而知。
- 美國普利茲獎:目前應該沒有任何臺灣人得過獎。
大概只有這三個是大家較耳熟能詳的文學獎項,其他都是囊括了國際上各大文學獎,臺灣根本不知道有沒有人得過這些獎項。
原本以為只有文學獎門檻如此天高,再往簡章上一看,電影類的獎項更是令人哭笑不得。我們僅看前幾個獎項:法國坎城影展、義大利威尼斯影展、德國柏林影展、美國紐約影展。

(圖片來源:內政部網站)
台灣的影展嗎?有啊,金馬獎、金穗獎。金馬獎去年的最佳導演獎是侯孝賢,目標夠明確了吧!
台灣的替代役真是地表最強,無人能敵。要申請文化類專長的資格替代役居然得在 30 歲以前得到這些享譽國際知名的大獎。真不知道我們的文化部是太有文化導致曲高和寡,還是真的不知道這些「國際」大獎有多麼難得。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內政部和文化部也是建制滿周全的,囊括所有國際大獎突顯自己國際化好棒棒的形象。卻「不小心」遺漏了台灣自己的文學獎、影展獎。或許在文化部的眼裡,「脫亞入歐」才是有文化、有國際高度的吧!

去年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侯孝賢,我們能在 30 歲以前超越侯孝賢嗎?(圖片來源:風傳媒)
這也難怪台灣的文化資源總是被排擠在最邊緣的地帶,政府部門的心態就是不願意給予更多資源去發展「短期內」看不見成效的文化活動。只想靠著國際上既有的知名大獎打造聲勢,不想花心思培養台灣本土的文化產業。靠著久久才出現一次的神人拿了國外大獎,然後宣稱台灣也是「很有國際水準」的人才。
就像不斷出現的「台灣之光」一樣,體育、文化都是政府花最少資源投入,卻總是在這些靠著極少資源好不容易掙出一片天地的人得名之後,才要去收割,營造出一個「是台灣培養出來的台灣之光喔!」的虛華形象。爾後繼續刪減文化、體育資源,招搖撞騙。
台灣人才真的很便宜很好用啊!哪裡有這麼便宜的人才我也好想去買一打。
(本文節錄部分內容由黃文俊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Nownew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