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3/16) 下午,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廣邀業界人士與大學校長一同討論在少子化趨勢下,大學該培育怎樣的人才。根據聯合報報導,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明超在會中在致詞的時候就表示台灣大學生常嫌薪資低,但能否先證明自己是個人才

他還說真正的「人才」才有資格談薪水,並批評許多學生以為在國際拿到發明展金牌就是國際力,但這些發明是否能落實在產業,提升台灣產業力?

雖然主計處上個月表示 2015 年平均經常性薪資創下新高的 3 萬 7 千元,但 30 歲以下青年的平均經常性薪資卻不到 3 萬元。反過來看,去年九月主計處公布每人每月平均支出就將近 2 萬元,台北市居民更高達 2 萬 7 千元。兩者相抵之後,年輕人不是存不到錢就是舉債渡日,怎麼能不嫌薪水低?這已經不是生活品質好壞的問題,而是我們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快辦不到了。

而且如果說這些學者業主覺得連拿到國際發明展的競賽都不能算是實力的話,難不成每個人都去 X 匠電腦考證照就算是有實力喔?而且學生的作品是能要求到多高?要是作品能落實在產業上,那你們也只是想收割成果吧。

說白話一點,現在公司的心態就是想省下訓練的成本,要找便宜好用的即戰力嘛!

人活著不是為了當企業的奴隸。想讓我們證明自己是人才,好歹也開個符合人才應有的價碼。說到底還是那句金曲名言,「只出得起香蕉的公司,絕對只請得起猴子。」成天只想要年輕人證明自己,怎麼不先拿鈔票出來證明一下自己求才的誠意

(首圖來源:studio tdes,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為何台灣人才不敢開高薪、找工作?一個原因讓企業總是敢「薪資霸凌」你

寧願引進外勞也不願加薪!台灣薪資起不來的背後:外籍藍領人數失控,勞動部放任市場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