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都會引起媒體注意與大眾討論,然後重新檢討教育的目的還有台灣的填鴨式教育有多麼壓抑學生的思考。今年,師大文學院也仿照法國哲學會考,舉辦《2016 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競賽》,看似進步的舉動卻換來一陣罵聲。

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師大老師們為高中生開的書單:

001(圖片來源:師大。)

書單裡頭羅列了哲學、心理學、政治學、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各人文社會領域的大師級作品。的確是經典沒錯,但是給高中生念這些他們真的能吸收嗎

  • 這些經典連大學生都看不懂了,高中生怎麼能辦到?

正因為是經典名作,所以每本書裏頭的知識密度都相當的高,即便僅節錄書籍的部分章節來閱讀,大學生都需要數個禮拜的時間與大量精力才有辦法消化內容。而且在大學教育裡,這類經典多半是在大學生經過一到兩年在人文社會領域的學術訓練之後,才會正式接觸這些理論經典。

法國之所以敢進行哲學會考,那是因為他們的教育讓學生在高中就不斷接觸涵蓋了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到當代的數十部哲學經典。但老師並不是教條式地灌輸學生每個作者的理念與觀點,而是引導學生去探索與提問,考試內容也不拘泥於一家之言。

反觀台灣的高中生,會接觸到思想家的機會只有在歷史或公民課本中的短短數行字,最後他們的思想內容還被化約為選擇題的形式來檢驗學習成效。要台灣高中生在沒有任何知識基礎的情況下去念這些經典,結局就是每個字都認得,但是湊起來就是看不懂

  • 沒有理論脈絡,高中生就算懂了也是一知半解

輔大教授周偉航表示,這些經典本身具有相當強大的脈絡性,必須先了解這本書在理論發展中如何承先啟後,才能理解它的價值與地位。「我們在大學部能談尼采,是因為學生讀過西洋哲學史,讀過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有了一定基本知識之後,這尼采才能夠看出一點承先啟後的意義。但這往往也是透過二手文獻教的尼采,要直攻尼采原典,就算是中譯本,也很難讓大學生消化。」就算師大提供 MOOCs(線上開放課程),還有指導老師帶隊,但讓高中生去讀這些孤立的文本並不會收到什麼成效。

Nietzsche1882.jpg

(尼采,圖片來源:wikipedia)

如果讀不懂經典,當然學生就是不求甚解。面對會考,高中生也只能把經典內容硬是背起來,卻不知道該如何活用這些理論知識。法國哲學會考可不是出像「試問安德森在《想像的共同體》中如何演繹民族主義的建構」這樣具體的題目,而是「個人意識是否只是其所屬社會的反映而已?」或「尊重任何生命是否是種道德義務?」這種極度抽象的題目

再者,哲學會考的答案本來就不只一種,所以學生理論上可以從古往今來的所有學派觀點來切入作答,但師大卻將經典範圍限縮在這 10 本之中,學生的觀點基本上也就不出這 10 種了。師大真的是想要效仿法國哲學會考嗎?毋寧說是一種申論形式的背誦競賽吧。

師大舉辦這項競賽原本是想「提升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奠基其人文素養,鼓勵學生閱讀經典文本,耐心咀嚼文字背後的理論觀念和歷史演變」,但是學生們缺乏對學術脈絡的理解,要想讓他們奠基人文素養與了解理論歷史演變根本是辦不到的事情。至於閱讀理解能力,連大學生甚至研究生都不一定看得懂的東西,你讓高中生來看是能看得懂嗎?別強人所難了。師大想學法國哲學會考,雖然立意良善,但在整個教育體系無法配合之下最終仍是場悲劇。

延伸閱讀:

少了一堂課?從法國哲學課程看台灣人文教育

寫滿 8 張 A4 紙就為了答 2 題申論題!瑞士高二生的期中考讓台籍教師看見台灣教育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