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0570775_e2ef289e39_z

二○一四年五月

一直到今年三月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對於兩岸關係的進展情況一定很滿意。他們企圖透過看來已經上路的經濟利多消息來收買台灣人心,而台北方面也以進一步對千鈞萬馬之姿的中國投資開放,以回應中國的「善意」。接著,太陽花們卻占領了立法院,把他們的計畫都打亂了。

在我們回到台灣現代史上這場史無前例的重大事件之前,我們必須先討論在習近平與他的前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統治之下,中國的對台政策。儘管中國在過去十年間的軍事發展令人驚歎,有些跡象卻顯示,借助人民解放軍來武力統一台灣是中共的最後一道選項,也是代價最高的一項—至少北京方面的人大代表是這麼想的。

而中國為了啟動統一台灣進程所能動用的所有選項中,提供經濟誘因,以及加強兩岸社會聯繫,並在海峽兩岸人民之間培養「命運共同體」的認同感,這些是中共高層更喜愛,而且代價也比較低的選擇。不消說,他們所採取的經濟統戰策略遠不只是增加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而且還包括以勒索的方式脅迫台灣人,或者培植一些富商巨賈,讓他們影響台灣政府採取有利於加速兩岸統一進程的政策,或者使政策朝向統一的方向發展。

文化交流也是這項兩岸統一工程的一部分,並足以對許多不同的產業部門造成影響,從傳譯到電影產業、教育、媒體等等。隨著兩岸經濟互動日增,文化交流也被當成正面的有力統戰工具,用來勸服台灣人加入中國的好處,但同時也可以當成負面力量,用來破壞台灣的民主品質,像是言論審查、不實訊息、諜報活動等等。這些全都是中國對台統一陣線策略的一部分;揚言或真正動用人民解放軍武力侵台只是其選項之一。

最近我和澳洲記者高安亞 (John Garnaut) 長談;他不久前才剛出一本小書,記錄中國共產黨前副國級領導人薄熙來在重慶垮台的始末。 加爾諾是極少數對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統治階級權力遊戲做過深入研究的西方記者,也希望能對目前中國領導階層關切的優先順序提出他的見解。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他的觀點,但加爾諾堅稱,台灣仍是中共高層所關切的政治重點清單中,排序極高的一項。他 (還有我) 認為,解決台灣「問題」是習近平想要在中共領導階層整個崩解之前,他所訂下的重要任務的其中一項。正如加爾諾所言,中共領導高層似乎認定,他們一定要先解決內部問題,才能夠面對來自海外的挑戰,也勢必要同時解決國外的問題,這樣他們才可能處理內部議題。這樣的計畫,用「企圖旺盛」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除了「中共的公信力必須建立在領導階層統一中國的能力之上」這種陳腔濫調之外,另一個事實是,台灣的民主對於獨裁的中國而言,一直是個危險的矛盾,務必要將它完全滅絕,或者摧毀到它再也無法危及中國共產黨統治正當性的地步。

台灣雖不完美卻生氣蓬勃的民主,以及這套價值深入兩千三百萬人心的程度,正是北京方面到目前為止,即使提出了「一國兩制」,台灣人卻仍不為所動的理由。

儘管用「一國兩制」的修辭來包裝其統戰企圖,中共很明白這項提議對台灣島上的人民,甚至對國民黨支持者都沒什麼吸引力。假使北京方面希望他們對台灣的挑逗有任何一點點被考慮的可能,他們需要開出遠比一國兩制更好的條件,也許接近聯邦制度。

但到目前為止,中共還無法,或者不願這麼做,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要是他們提出這樣的建議,很可能將在中國境內製造人民對台灣的妒羨。中國對台灣提出的條件越優厚 (像是維持台灣人民直選政治領導者、保有自己的國防武力、能夠自由與國際社群互動),台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所產生的矛盾就越明顯赤裸。而這樣的矛盾越大,中國其他地區,像是香港以及其他比較「現代」的地方,就會開始質疑,「台灣可以,我們為什麼不行?

我們很輕易就能發現,為何一心一意執迷著國家內部穩定,而且花費在境內維穩的國家預算甚至高過人民解放軍國防預算的中共,對於這樣的局面會如此驚恐了。在許多方面,北京可說陷入困局,既無法在未來談統一的條件上給予台灣過多優惠,同時又不希望輕易動用武力,唯恐如此將會使自己陷入與美國之間代價高昂的軍事衝突,更別說這將對中國的海外形象,以及其繼續打造經濟成長將造成什麼災難性的後果。

因此,另一個選項就是破壞台灣的民主品質,使他們能夠在兩岸統一之前,縮小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目前看來幾乎無法和解的矛盾。

毫無疑問地,北京方面在過去兩、三年間已經開始加速統一進程,並且重度依賴與中國有著各種不同利益關係的台灣媒體大亨、大企業家、兩岸政治掮客、學者和立法委員等來進行這項促統計畫。此外,中共也利用張安樂這樣的黑道分子透過慈善事業,在台灣從事統一陣線工作,推動兩岸統一,使用赤裸裸的恐嚇,甚至利用台灣的民主 (像是在全國性或地方選舉中提名候選人、舉辦大型集會等等) 來反民主。

面對來自中國的金錢、壓力、貪污與政戰攻勢下,國民黨內部越來越獨裁,在野黨也大致被閹割的情況下,台灣民主機制,特別是監督政府,以及政治透明等機制已一步一步被毀壞。當憂心忡忡的人民為此呼籲加強監督時,政府不但沒有幫忙解決問題,反而以警盾和司法行動回應。

就這樣,中國共產黨與其在台盟友便一點一滴地削弱台灣民主體質。即使這現象只是貪婪與犬儒的間接結果,其對台灣民主的侵蝕,卻將有利於北京的統一進程。

台灣人民對此並非毫無抗拒,然而這股力量卻被媒體輕易忽視且甚少報導。親中陣營因而有足夠理由相信他們能夠毀壞台灣民主卻無需負責。不知為何,台灣目前的執政者要不是透過與北京共謀,就是以建制性的怠惰,讓不放過任何一個占台灣便宜機會的北京有機可趁。

也因此,二○一四年三月出現的太陽花運動對台灣的未來是如此重要,因為它很可能代表著台灣在這段不知不覺間惡化的「去民主化」過程中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然這次大致上由學生主導的運動目標並不十分明確,抗議者們卻成功地點燃了不分世代的台灣人的覺醒。

太陽花運動的訴求中,最主要的一項便是廉潔的政府,以及建立監督機制—也正好就是健全民主社會的核心要素。然而過去幾週來,政府的回應卻是通過嚴酷的法令來打擊未來的抗爭行動,像是對主要抗爭領袖進行預防性羈押,以及透過新媒體來反制抗爭行動的網路攻勢。即使台灣政府表面上試圖淡化太陽花運動的重要性,其後續反應都足以顯示他們完全了解自己面對的挑戰有多麼嚴酷。

太陽花運動所引發的震撼效應還會持續好幾年。正因此,台灣人民和國際社會有必要了解這場運動的本質是什麼。

令人遺憾的是,外國政府的回應都簡化得令人失望,而且大多要不是反映台灣政府的官方立場,就是反映其官方媒體機器中央社的意見。然而事實卻遠比他們所反映的訊息複雜,而且除了不用心,以及智識上的怠惰這兩個最主要因素之外,還有好幾項因素可以解釋為何駐台的外交官員與媒體無法真正了解太陽花運動。

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接受「太陽花運動是由民進黨及其前主席 (也即將重任主席) 蔡英文在幕後唆使」的這說法。許多其他人也接受,這群抗爭者只是為了反國際化,或者純粹反中國而來。如此簡化的看法卻無法真正反映參與的諸多學生、學者、律師、藝術家、政治人物以及一般公民透入這場占領運動背後動機的深度與廣度。

他們接受的所有解釋都完全偏離事實,而且無法真正捕捉這場運動參與者之間的異質性:他們既不屬於「綠」,也不屬於「藍」。當然,那些過度簡化的解釋很令人安心,因為這導向這樣的結論:太陽花運動是個暫時現象,而且只反映一小群對政府不滿,卻無法使用官方管道來改變現狀的學生或反對黨人士的利益。

這樣的結論也可能反過頭來使人相信,政府不需要針對解決那些問題做任何事,外國政府也應支持台灣政府對那些「不負責任的暴民」的處置。此外,對那些相信海峽兩岸關係正朝著正確方向前進—也就是和解、降低戰爭風險,也許甚至「和平統一」—的人來說,太陽花運動危及了他們的目標,並可能使過去六年來的成績徹底出軌。這樣的觀點儘管很簡便地解釋了太陽花運動,卻是對實際上發生的事過去簡化與短視的觀點。

我非常確信北京方面完全了解太陽花運動的規模與潛在的力量,而且他們也並不將太陽花視為可以輕易打發掉的小閃失 (可惜,看來這是美國的看法,至少是美國國務院的看法)。正當北京方面試圖透過侵蝕台灣的民主品質來加速統一,並且降低兼併台灣所引發的內部矛盾,太陽花運動卻在這每一項上面予以反擊,以真誠的訴求呼籲社會大眾對台灣政府機關,以及治理這個國家的個別官員的素質嚴加把關。

最後一個價值百萬的關鍵問題便是:在通往統一的路上,這次的挫敗是否將使中共重新評估其對台策略?如果如我所懷疑的,習近平及其統治集團對太陽花運動確有足夠了解,那麼他們將面臨兩種選擇,而沒有哪一種告訴他們應該加強原定計畫進行。

第一個選項是保持耐心,並暫緩兩岸整合的進程,也許先擱置未來與台灣的各項爭議性協議,像是《貨貿協定》或是雙邊互設代表處。雖然這麼做看來是面對當前處境下的理性做法,但習近平自從晉升到中南海之後的作為,卻給了我們理由質疑他是否有能力對台灣保持耐心。

第二個選項,也許是中共比較可能採取的選項,將是加強統戰,並且進一步與在台灣願意配合侵蝕台灣民主機制的人合作。這麼做勢必造成他們與太陽花運動以及後來的反對團體更進一步,而且可能更加嚴重的衝突。

book

(本文為《商周出版》授權刊載,作者: 寇謐將 書名: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圖片來源:Mike Wang,CClicense 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地緣政治帶來的政經風險》即將失控的中國,未來對台灣的衝擊力究竟會有多大?

絕對的鎮壓異己、全面要求媒體姓黨⋯這已在醞釀中國爆發第二次文革的可能性

紐約時報在 1947 年對 228 事件的報導:中國人大肆屠殺未挑釁的台灣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