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5019903_ef36db40fc_z

文/ 倉都康行

  • 地緣政治的風險

因某個地區在政治或軍事上的緊張關係,影響全球金融與資本市場的地緣政治風險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東各國的原油相關問題。原油價格經常是擾亂全球經濟的要素,誘導市場賣出風險資產及買入安全資產。例如,一九九○年八月伊拉克無預警地進攻科威特,造成原油價格飆漲之際,日本也發生長期公債利率急速調升情況,市場陷入大混亂。

還有,二○○一年九月發生的美國九一一攻擊事件衝擊全世界的同時,匯率、股票、債券等所有市場都壟罩在恐懼當中。之後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發動攻擊,當時的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說明這種伴隨不確定性的狀況,稱為「地緣政治風險」,市場也固定沿用此一詞彙。

我們經常看到,一旦出現地緣政治風險,市場就會啟動「規避風險」機制或「為避險買入安全資產」。具體的行動有在外匯市場買進日圓、瑞士法郎,在公債市場買進美國債券,在股票市場開始出現拋售等交易。

在此舉二○一四年發生的二個地緣政治風險為例。第一個是烏克蘭的內戰,第二個是伊拉克的分裂危機。

270

烏克蘭自一九九一年獨立以來,親西歐的西部和靠近俄羅斯的東部一直都維持對立關係,二○一三年親俄羅斯派政權與歐盟的協議簽署未果,親歐美派和民族主義者,以及右派團體等集結野黨勢力發起反政府運動。

在與政府軍爆發激烈武力衝突中,總統亞努柯維奇遭國會革職,並逃亡到俄羅斯。俄羅斯藉故派軍介入,演變成併吞克里米亞。為此反彈的歐美各國因馬來西亞客機擊落事件決定對俄羅斯採取經濟制裁,也使實體經濟及資本市場受到不小的影響。

但是,將烏克蘭問題看成突然發生的「現代風險」其實並不正確。從俄羅斯的動向可知,這起事件顯示冷戰並未完全結束。西歐各國雖然將蘇聯瓦解及中東歐各國的獨立解釋為「冷戰結束」,但事實上,俄羅斯還有很頑強的國家安全保障意識。對於俄羅斯將通訊波長與中國同步的計畫,也應該多加留意。

還有,亞努柯維奇總統被革職的背景是前述的柏南奇震撼所造成的新興國貨幣拋售潮,烏克蘭因擔憂公債遭到拋售而向俄羅斯求援,這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此一事件牽連到與歐盟的聯合協定簽署不成,導致總統下台、克里米亞問題,還有內戰加劇的結果。

再來看伊拉克分裂的危機。打算跨越伊拉克和敘利亞樹立伊斯蘭帝國的遜尼派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IS)發動恐怖攻擊,主導政權的什葉派與遜尼派,還有庫德族,這三個族群造成伊拉克分裂的風險。

這個問題並不單單是恐怖攻擊,而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一場政治運動,亦即不承認中東地區相繼獨立的國家或國際秩序,並企圖破壞包含伊拉克在內的國家概念。換句話說,這也不是「現代的風險」,而是根深柢固的中東風險浮上檯面。

272

這兩個地緣政治風險,都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而成形的西歐體制,所釀成的熔岩爆發。也就是說,都不是新的風險。其他有同樣對立或紛爭的地區,也可能隨時發生。這種意外性和突發性,常常導致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不安。

  • 中國正在失控中?

以廉價且豐富的勞動力和廣大土地,從鋼鐵到纖維的各式各樣產品,「世界工廠」中國已成為輸出大國。二○○九年輸出總額超越德國,躍升為世界第一,二○一三年輸出入總額更超前美國,站上首位。

二○○八年發生雷曼風暴,全球面臨急遽的需求萎縮之際,中國政府啟動相當於 GDP 一五%,約四兆人民幣的財政支出以供給內需而受到全球各國贊譽之事,我們仍記憶猶新。

之後中國經濟的發展,由於大量依賴建設事業等「投資」,鋼鐵生產或水泥消費的確助長了 GDP 的擴大,結果卻造成國內到處都有廢城,這些投資並沒有生出未來果實的例子也漸漸浮現。

這樣的開發案,有不少是地方城市主導進行,但地方自治體被禁止貸款。因此,他們發展出另外設立金融公司,發行公司債,以調度的資金來推行建設事業的手法。但因被質疑是否有足夠支付本利的原始資金,使得市場逐漸產生不安。

支援這些開發案的能源企業或不動產企業等的金融運作,許多是透過體制外的「影子銀行」進行的所謂「理財商品」或「信託商品」。在法定利率之下,被迫以低利率理財的個別投資人,聽到有一○%上下報酬率的投機性理財商品全都蜂擁而至。

如果企業經營不順,就讓這些商品違約。理財商品或信託商品經常被認為是銀行的商品,但是銀行不負任何賠償責任。事實上,二○一四年一月,就有一項商品確定違約了。

發現事態嚴重的中國政府,支持迴避違約,暗地裡阻止違約發生,但同年三月,中國的太陽能板大廠陷入無法支付公司債利息,這是中國第一次發生公司債違約。

後來,中國政府為防止混亂,極力迴避違約發生。但這也只是封鎖市場原理,拖延問題發生而已。這暗示著中國金融體系遲早會變成全球性危機的原因。

中國官方債務餘額占 GDP 比是七○%,比先進國家低,因此也有看法認為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不過,民間債務的狀況看起來卻不怎麼樂觀。在二○一四年,英國智庫「牛津經濟研究所」預測中國銀行全體的不良債權已經達到 GDP 比率一五~二○%。相對地,中國官方發表的不良債權比率是一%左右,但市場觀察家幾乎沒有人相信。

據推測,中國的不良債權嚴重度大概與一九九○年代的北歐或日本狀況相同。想必中國政府會盡可能隱瞞「真相」吧。事實上在一九九○ 年代,中國也曾經隱瞞不良債權的事實,然後在檯面下處理掉了。

但是,今天中國經濟或金融體系的規模,已不可同日而語,只要發生一點不信任或不透明,就會馬上對全球經濟和國際資本市場造成影響。且中國資本的大型銀行股票也在國內外市場上市,因此隱瞞股東私下處理問題的情事絕不容發生。

中國各地的房價正開始下跌,不動產銷售件數也呈現減少。換句話說,缺乏秩序的中國金融已開始逐漸出現裂縫,身為敵對及鄰居的關係的我們應該要提防這已無法忽視的風險。

p0100050

(本文為《先覺出版》授權刊載,作者: 倉都康行,書名:12 堂撼動世界的財經課:當金融風暴常態化,我們該如何預測下一個震央? 圖片來源:晨 昕,CClicense 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新力量 X 新國會》「不是台灣經濟真出了問題,是政策」她開出反服貿最響亮的一槍,台大經濟學者要走入國會翻轉——時代力量鄭秀玲

一個分析師的看法:不論大選結果,中國最希望台灣經濟持續溫水煮青蛙

金融決定中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