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文 / 周偉航(人渣文本)

  • 選票的價值真的展現在選舉結果了嗎?

多數選民總覺得選完後,就被政客遺棄了,手中的一票不再有意義。如果支持的對象沒有當選,更會覺得自己的一票浪費了。

若整體選舉結果不如自己的意,很多人也會認為選舉就是「民粹」主導一切,沒辦法展現良善的價值。真的是這樣嗎?

  • 集體智慧

我們自己幫人選了那麼多次,也看了許多場選舉,就我們在「操弄選舉」、「玩弄時局」的角度來說,公民共同做出的決定,其展現的集體智慧,往往是那個時空裡最好的決定。

「真的嗎?選民也選出陳水扁、馬英九,還有一缸子不好的政客呀!」

勝者用執政時間證明他們自己能力不足,但敗者的「努力不夠」,一般百姓是沒有機會印證或理解的,因此總有投錯人的感覺。但落選的人,其實落選的理由也很明顯,不是嗎?

每場敗選和勝選,都有讓人不得不服氣的理由。並沒有什麼民粹不民粹的問題,只要民主選舉經歷越多,公民就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提升、淬煉出更高的政治智慧。

那不是政治人物可以隻手遮天的。

認為政治人物可以輕易騙到票,影響選舉大局,實在是太過「大看」政治人物的能耐,也太「小看」公民的判斷力。

  • 歷史大勢

二○○四年的總統大選產生「兩顆子彈」的爭議,許多人認為這造成選舉情勢的逆轉,但這起槍擊案對選舉真正的影響到底為何?我認為在科學上很難釐清。

因為最後開出來的選票實在太接近,會讓現有的許多量化學術分析工具都失去效力。而排除科學,就選舉實務經驗(通常比較類似學術上的質性方法)來看,也很難推敲槍擊案的具體影響是對誰有利。

但選民真的在那瞬間做出錯誤的決定嗎?阿扁之後捲入了一連串的弊案,看起來是選錯人,但如果回到二○○四年的時點,連宋在落選之後的表現,的確也不盡如人意。

他們開了一個「叭叭夜市」,長期占據凱達格蘭大道,採取一些非常激烈的抗爭手段,暴力程度遠超過二○一三年之後的公民街頭運動。就那個瞬間,讓陳水扁繼續連任,看來的確是比較好的選擇。

二○○八年,馬英九在陳水扁失去民心後,以超高票數當選。雖然他之後表現不怎麼樣,但在當時,國民黨展現的態勢的確相對民進黨為佳,選民也必須對民進黨護扁的態度做出嚴厲表態,讓民進黨徹底反省。

後來民進黨也因此做出反省,並由蔡英文主導,進行了許多本質的改造。

二○一二年,選民還是再次選擇了馬英九。很多人說這次總該是錯誤的選擇了吧?雖然我當時投蔡英文,但我不認為過半數選民的抉擇有誤。

當時的蔡英文,實力仍然不夠強,基層經營不夠紮實、準確,對輿論的掌握也不夠完整,視野、格局亦不夠,當然就不足以扭轉大勢。

但她所增加的票數,以及馬英九損失的票數,都是對於馬英九施政不當的適切反應。總得票數的下降,也明示馬英九應該要做某些改變,但馬英九還是一意孤行,並未認知到這點。

因此,二○一四年的九合一大選就重創了國民黨的地方政治勢力,這也再次證明了集體意識的展現通常是「恰到好處」的。

如果你堅持藍綠的其中一邊,你就會認為另一邊的人就是蠢蛋,另一邊勝選,就是舉國發蠢。但你若跳出藍綠思維,就能學會尊重集體智慧。

我認識的選舉從業者,都非常尊重公民的集體智慧。如果選輸了,那一定是我們「努力不夠」,應該好好聽聽公民透過選票告訴我們的訊息。

即使我們的工作就是操弄公民以滿足個人的政治目的,但我們也經常發現,「公民共同決定」所帶有的內在合理性,反而可以「說服」或「教育」我們。當政治人察覺這點,就會變得謙卑,就有機會在將來獲得公民們的接納與肯定。而明知如此,卻還想硬去「教育選民」的,終會被時代淘汰。

所以你每次的投票,每一張的選票,都是有價值的,都能告訴政治人物一些事。若每一位公民都以選票參與形塑臺灣的集體政治智慧,就能讓這個國家的民主往更好的方向走。

若民意如此強大,那有知識、有政治經驗的個人,又該做些什麼?

或許只剩下這件事了:「確保這個政治體系能維護民眾的集體智慧以追求卓越。」

當維護的園丁,而不是想主導一切的神。

election cover

(本文為《台灣商務》授權刊載,作者:周偉航(人渣文本) ;欲閱全文請見周偉航(人渣文本)新作《選舉,不是你想的那樣!:人渣文本的 48 堂公民實戰課》,首圖來源:goodmami,CC licence,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2016 年總統大選會是台灣抗爭年的盡頭嗎?

選舉的最大價值不是輸贏,而是激發更多人關心政治——專訪時代力量洪慈庸

從瑞士國會選舉,看瑞士做到的事──將決定權交還給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