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五點結論。
(一)沒有「紅色供應鏈」這回事,因為「供應鏈」型態本身已經式微了;(二)取代「供應鏈」的是「協作生態圈」,中國的「供應鏈產業」,最終就會死在無能參與協作生態圈上;(三)「產業」是落後概念,當下是「產品」掛帥的時代;(四)台灣的企業,如果不馬上打破自己腦中的「供應鏈」和「產業」概念,將會一路慘下去;(五)接下兩年,中國會大舉收購台灣企業,因為那是在「打老虎」勢頭下,各個「老虎」保護自己的唯一「政治正確」之道。
多年來我一再提出警告:就像政治上的專制,中國看待經濟的核心概念只有一個,就是「上、中、下游通吃」,從電子業、交通業、金融業、文創娛樂業、家電業、紡織業、食品業、化妝品業,無一能夠倖免。沒吃到你,只是時候未到,不管你來自台灣還是西方。
台灣由於被視為「本來就是中國的江山」,總體經濟規模不及中國一省,其中 40% 還依賴中國,加上近年來社會意志消沈,自然成為下筷子的首要目標。當前習近平選擇性的「打老虎」,老虎的家人近臣、蝦兵蟹將,紛紛自我整頓或逃難,其中最安全、最政治正確的作法,就是投資入股、甚至收購台灣的企業。今天,錢擺香港已經不安全,擺美國也都未必安全,因此「錢擺台灣」將成為顯學。
這是未來幾年的大勢,因此台灣的政府、企業、社會必須有自己的策略,拿出積極應變的政策、法律,吸其好處、排其壞處,倘若還是像現在這樣無作為的空反對,只會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個趨勢帶來的效應之一,就是台灣稱之為「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台灣的傳統供應鏈地位,遲早被中國壓倒或吸納。但是,若用「供應鏈」的舊觀念來應對,台灣其實就不必玩了。因為,「供應鏈」講究的是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大的接單心態,而這些正是中國山寨了台灣三十年、已經青出於藍的能力。
「供應鏈」的玩法,目前是中國的優勢,但是隨著世界的「產品掛帥」趨勢(請見今周刊 973 期《台灣靠什麼「產品」吃飯》),再過幾年,這優勢就會變成中國的軟肋。看看韓國的例子。韓國是個非常了解「產品掛帥」的國家,但是它擺脫不了上中下游通吃的東方習慣,因而連三星這樣努力追求產品的公司,都被自己的內部供應鏈壓得喘不過氣,何況,中國是一個幾乎沒有「原生產品設計」的國度,估計很快的就會被自己的「完整供應鏈」壓垮。
台灣企業所面臨的生死挑戰,絕不在供應鏈的競爭,而在於有沒有辦法切入世界當前「生活方式產品掛帥」的協作生態圈內,不能再以「供應商」的概念看自己,而應定位為「生活方式的驅動要件設計者」,哪怕是一片晶片的設計。若意志消沈的被拖入「紅色供應鏈」中,將永世不得翻身。
(本文為范疇授權刊載,粉絲專頁:范疇,,本文原刊於今周刊 2015/10/01 980 期——中國將大舉收購台灣公司,非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Robert Scoble ,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