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上天災人禍不斷,不論是台灣國內的八仙氣爆事件或是先前日本 311 事件,台灣的愛心向來不落人後,隨時都願意為別人伸出自己的雙手。但是,真正的救援,並不是只是在意外發生的時候,捐捐物資或是善款就了事,而是隨時的關注他人的需求,在對方跌倒的時候,可以適時拉一把。
「幫助別人前,先聆聽!」全球企業促進基金的創辦人 Ernesto Sirolli 這麼說。全球企業促進基金是個特別的機構,他們透過全球捐贈的資金,在需要幫助的地區,協助當地人做到經濟獨立,為國際救援組織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Ernesto Sirolli 拒絕一般的送物資金錢,或是補助農業發展的援助方式,他認為,如果你真的想要幫助別人,並不是自作主張的施以恩惠,而是陪伴對方,仔細聆聽他人的需求,才有讓幫助成功的機會。「如果人民不想被幫助,那就讓他們自己來; 這是援助的第一項原則, 也就是尊重。」
Ernesto Sirolli 也曾經遵循普通的救援方法,他花費了七年的時間,為一個義大利非政府組織工作,悲傷的是,他們在非洲建立的每一個專案都失敗了。這讓 Ernesto Sirolli 很挫折懊惱,他當時才 21 歲,以為自己參加的專案可以幫助到大多數的人,天真的想法卻被現實狠狠的嘲諷了一頓。
他開始反思,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了?
接著,Ernesto Sirolli 讀到了一本由尚比亞女經濟學家 Dambisa Moyo 著作的《無用的援助》(Dead Aid),這本書如同一個火辣的巴掌,把 Ernesto Sirolli 打醒。
西方人向來扮演帝國主義者、殖民者或傳教士角色, Ernesto Sirolli認為,他們只用兩種方法對付人:
要麼以恩人自居,資助(patronize)他們, 不然便一派家長式(paternalistic)的統治作風。 這兩個字來自拉丁文字根 「pater」意指「父親」, 但它們意味著兩種不同的東西。家長式(paternalistic)的統治作風,意味著,對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同自身的孩子。 以恩人自居的資助(patronize),意味著,對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同僕人。
很可惜,現在大多數的人,還是抱持著後者的心態。這就是為什麼,在非洲,白人被稱為「bwana」,意思是老闆。
於是 Ernesto Sirolli 發明了一個叫做《企業促進》(Enterprise Facilitation)的系統,不須自行創立任何專案,無須激勵任何人,要做的就是,永遠不要事先帶著任何想法抵達一個社區, 而是與當地居民一同坐下來,聆聽需求,然後變成朋友,去弄清楚想要幫助的對象,真正想做什麼。
第一個成功的案例,是在西澳大利亞的 Esperance 。
Ernesto Sirolli 當時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正試著拋棄那家長式的連篇廢話,所謂的廢話,就是當你到達當地,想要對當地人下達的任何指令。 Ernesto Sirolli在 Esperance 第一件事只是逛大街,一連逛三天, 接著Ernesto Sirolli 遇到第一個客戶,他幫了一位在車庫裡頭熏魚毛利人,Ernesto Sirolli 幫他把魚賣到餐廳, 得到了較高的所得,然後有五位漁民跑來跟Ernesto Sirolli 說: 「你就是那個幫助毛利人的先生?你能協助我們嗎?」
然後 Ernesto Sirolli 幫助這五個漁夫,讓他們一起合作,拒絕把漂亮的鮪魚,以每一公斤六十美分的價格,賣到 Albany 的罐頭工廠, 而是把魚 以每一公斤十五美元,賣到日本做壽司。
後來,農夫也前來找到 Ernesto Sirolli,「嘿,你幫了他們。你也能幫我們嗎?」 一年下來,Ernesto Sirolli 手上有了二十七個專案, 接著,政府也找來。他們問Ernesto Sirolli: 「你是怎麼做到的? 你是怎麼做到的?」
Ernesto Sirolli 說:「我所做的事非常、非常、非常困難。就是閉上嘴,聆聽他們的意見。」
(資料來源:TED 影片,Ernesto Sirolli: Want to help someone? Shut up and listen!,圖片來源:vtdainfo,CClicense)
延伸閱讀:
「我用泥土拯救全村莊的人」非洲建築師 Francis 用他的專業扭轉貧窮
「我們仍在為 911 付出生命代價」14 年後,3700 名救援人員罹患癌症,等待死亡
當歐洲忙著救難民,阿拉伯國家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