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無預警貶值,我曾經多次提醒,然人皆不信。接下來兩年,無預警貶值還會再發生,並且幅度比這次還大(個人判斷,人民幣必須從高點貶值 20%-30% 才能平衡內外經濟,但那一來又會引起民間大媽大叔資金大逃亡,北京已經陷入兩難泥沼)。台灣政府及投資人注意。現貼上舊文一篇,分析其中道理:

  • 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投資人注意

《說明:兩年半之前,2011 年,當時人民幣炙手可熱,多數投資人相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很快會破 6。我當時分析,人民幣是「一幣兩值」的怪幣,將進入貶值通道。現 Po 原文 如下(後收入「中國是誰的?」一書) 》

人民幣的「一幣兩值」

人民幣目前處於「一幣兩值」,一方面,人民幣的國內購買力迅速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幣的國際購買力持續上升;一種貨幣,兩種價值,猶如大壩兩側的水位落差越來越大,若再不平衡,就要決堤。但殘酷的事實是,在設計時這座大壩沒有泄水閘門,因此只能把大壩加高加厚,期待氣候及地質大環境出現有利的變化。然而在當前世界經濟的嚴峻形勢下,大環境不可能出現有利的變化,因此,決堤的風險與日俱增。當貨幣兩端價值的差距越來越大時,無需太久,中國的經濟就要 HOLD 不住了。一幣兩值的成因,不是經濟,而是政治。

以上是比喻,現在來看看「一幣兩值」的起因及後果。

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持續下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通貨膨脹,其原因,一致的看法是人民幣供應量太大。量大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二〇〇八年的四萬億但隨後演變成十二萬億的刺激計畫,另一方面是印刷人民幣以對沖中央的外匯囤積行為。兩者相加,估計在過去三年內,至少有相當於二十萬億人民幣的「流動性」,被人為地注入中國的經濟體中。

中央銀行在三年內超額印刷了二十萬億人民幣,在國內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已經不小,但問題遠遠不僅如此。三年之間,各地方政府在中央允許的額度之外,與銀行及金融機構相勾結,又發行出地方債務,據估計在七到十二萬億之間,這一部分屬於幽靈債務,並不反映在中央的財政報表上。但遲早,中央得加印這一部分人民幣,以彌補帳務窟窿。這樣一來,與實體經濟脫鉤的「流動性」,總額便達到了三十萬億人民幣。

這三十萬億超額人民幣,雖然會刺激通貨膨脹,但若最終都用到了國內投資或國內消費上,問題倒還好辦,所謂的肉即使爛了,也爛在自己的鍋裡。但關鍵問題是,這筆錢,真的用在了投資或消費上嗎?

當人們審查這三十萬億的「流動性」地圖時,中國經濟的恐怖性便撲面而來了。

在權力尋租的現行政體下,通行的潛規則是「國家拿大頭、個人拿小頭」,普遍作風是「雁過拔毛」、「逢十抽一」;國家每加印幣值一元的鈔票,每經過一道「手續」,它的實質投資力當下就被攤薄百分之十。更殘酷的事實是,國家新發出的一塊錢鈔票,在抵達計畫中的投資專案的途中,至少要被「雁過拔毛」兩三次,因此,每一塊錢真正到達投資標地的部分,只剩下六七毛錢,甚至少到只剩下三毛錢。這個過程,造成國家投資的效率普遍低於百分之五十,國家只能繼續加印鈔票來維持投資力。

換句話說,在現行權力體制下,中國的印鈔機停不下來!權力尋租的體制,才是中國通貨膨脹的真正根源!人民幣的國內購買力,只能越來越弱。與此同時,美國要求人民幣增值的壓力並未停止,過去數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以每年百分之三至五的速度在增值。因此,人民幣在國外的購買力越來越強。

當人民幣的兩種購買力之間的差距繼續擴大時,人們就會開始質疑:我究竟應該持有人民幣資產,還是美元資產?哪種更能保值?換句話說,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保值能力將出現一個「黃金交叉點」;這個交叉點一過,人們就會開始選擇美元資產。

這個交叉點,也就是人民幣資產大逃亡的開始,也將是中國經濟下滑的開始。

事實上,這場逃亡已經開始了。中國官員以及民營企業的脫產外逃,正在深化進行中。這並不必然代表他們在中國國內的經濟活動減緩,只是他們越來越不願意在中國國內花自己的錢;自己的錢移轉國外,國內的投資開銷,儘量用銀行的錢,甚至用高利貸。

眼下,中國中央政府正在努力 HOLD 住中國經濟,但是,今日的局面乃是權力尋租體制的必然結果;等到 HOLD 不住時,中國可能出台一個跌破世人眼鏡的舉措:人民幣對美元貶值。

二〇一一年十月四日

(本文為范疇授權刊載,臉書專頁:范疇,非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Jason A. Howie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人民幣「一幣兩值」,中國再不解決就要 Hold 不住了

為何人民幣大幅貶值會震撼全球市場?

中國經濟正在失去一項最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