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作家只能透過出書來跟讀者進行單向溝通,但網路社群媒體的興盛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媒介,能更即時地與讀者做更親密且平民的 Bonding,既然社群平台也是一個透過文字與圖片的發表管道,那有誰能比作家更適合在上面揮灑創意呢?
如果問作家,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起帶來了什麼好處?打破以往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提供與讀者更緊密連結的空間便是最顯而易見的答案。雖然大多數作家還停留在傳統的印刷書籍的傳達上,但已經有些喜歡嘗鮮的作家將 E 化平台當作是畫布般開始在上面進行玩樂性質的實驗,將他們的故事和想法從白紙黑字轉變成螢幕上的點陣像素,不僅發揮的空間更廣泛了,在無形中也替自己累積了不少讀者和粉絲。
以下是當今國外網路上十分活躍的 10 位作家們,如何使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在不同的社群媒體上大放異彩。
—
- Neil Gaiman
探訪 Neil Gaiman 的Tumblr或推特,你會發現 Neil 隨時都在上面流連與讀者們聊天。這個多才的英國作家絕對是作家平民化的最佳典範,致力於卸除作者與讀者間厚重的溝通牆,在粉絲頁上用朋友般熱情且中肯的口吻回應那些荒誕又有趣的粉絲提問。
Neil 尊重他的讀者群,也視每個粉絲都是具有創造性的共同作者,這樣的努力經營也獲得該有的回報。當他在創作一項新作品時,他會招集這群信賴的社群粉絲一起加入。在進行《月曆寓言(A Calendar of Tales)》的作品時,他每個月推特給讀者們一個問題,透過他最中意的粉絲回應寫出好幾篇短篇故事來完成這項極具創意的作品。
如果你也想成為網路上的作家老大,引領眾多讀者一同創造故事,那 Neil Gaiman 的經驗告訴我們,雙向的分向創造雙贏,不只作者給讀者精彩的故事內容,讀者的反饋也是拚湊作品色彩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等我長大後我想成為一位作家。我瘋了嗎?」 –powertothepencil
「沒錯!長大成人這件事情太被高估了,為什麼要等到長大呢?想當作家就當吧!」 –Neil Gaiman
- Paulo Coelho
透過格言與主張,《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作者 Paulo Coelho 替自己精心打造了一個抒發他腦海中神秘想法的線上帝國,利用Facebook和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Instagram,分享發人省思的勵志格言搭配一張張生活與旅途中的精采快照,使他在不同平台上依舊是一位精彩的說書人。
讀者在研究他的新書《Adultery》時,超過 1,000 多名粉絲寄電子郵件分享自己的故事。有多少作家能像 Paulo 一樣贏得如此多的讀者信任?歷史與故事是人類存在過的證據,而社群媒體被史蒂芬‧賈伯斯認為是人類與科技互融而成的產物,而 Paulo 將這兩樣敘述驗證了了文學作品在科技也是得以共存共榮。
- Margaret Atwood
曼布克獎(按:Man Booker Prize,只授予英國或愛爾蘭的作家,為當代英語小說界最重要的獎項)稱 Margaret Atwood 總是喜歡嘗試所有事物,她穿梭於傳統和數位空間的行徑就如同她筆下不斷轉換於真實和想像世界之間的精采故事。
重度推特使用者的她透過粉絲推特的啟發後創造了屬於Margaret 的超級英雄,同時很早就開始使用Byliner和Wattpad這兩個數位出版平台的她也在上面寫了不少作品,甚至與 Naomi Alderman 共同在 Wattpad 上創作一部活屍連載小說。為了鼓勵其他有抱負的作家,Margaret 在平台上舉辦了一場讀者創作比賽。這些舉動都顯示她熱衷於培養廣大的社群粉絲,而且願意不斷接受並使用不一樣的出版平台,而不是拒絕改變。
「Wattpad替那些原本關上或受限的門開啟了另一扇很大的窗。而且在那廣大的Wattpad平台裡,更提供給一群新世代的作家們在上面測試著自己的翅膀,看看自己能夠飛多遠。」 –Margaret Atwood
- Teju Cole
《Open City》的作者 Teju Cole 將新聞、流行文化與歷史所帶來的靈感在網路上重新描寫了一番。在奈及利亞拉哥斯城替新書蒐集資料時,他發現自己特別對當地報紙的新聞內容相當感興趣,因此成立了一項叫《渺小的命運(Small Fates)》計畫,裡頭記載一系列灰暗又諷刺的新聞推特:「Wasiu 警官發現一名被火焚身的妻子。」Teju 決定在推特上開始寫下《Hafiz》,描述一位體弱色衰遊民的短篇故事。為了呈現故事意外與緊湊的發展,他將故事分成很多片段,並邀請朋友們將那些破碎的敘述張貼到推特上,最後重新將所有故事串聯(Retweeted)在一起。
最近,Teju 正致力於《看世界盃的時間(The Time of the Game)》,利用不同文化的觀眾視角將大家看世界盃總決賽時的情境重疊在同一張圖片上。同時他也是位很棒的攝影師,你可以在Flickr上發現他旅行中所拍攝的照片。Teju Cole 的數位作品讓讀者們停下來關注、沉思,而且反覆一次又一次的觀看,如同在看一幅藝術作品般,同時也提醒我們,唯有發人省思的故事才有辦法長存在這如洪流般的網際網路上。
- Ursula K Le Guin
無論是誰在網路上寫下有趣的事情,就會有感興趣的人去分享這則訊息,就算發的訊息僅是媽媽的碎念也不例外。特別是如果議題是具有爭議性的,那散播的速度就會跟病毒一樣快,我們稱之為「病毒式行銷」
科幻小說大師 Le Guin 創建了Book View Café平台,目的在於使作者能自行將自己的數位作品直接發給讀者。同時他也是位直白的部落客,在她的文章《這也能稱作為奇幻小說?(Are they going to say this is fantasy?)》中直接點評石黑一雄的新書《The Buried Giant》,並重新點燃世紀不衰關於文學與通俗小說差異的筆戰。網站中充斥著喜愛龍族故事與反之嗤之以鼻的讀者,充滿煙硝味的議題永遠能保證論壇裡的活躍。
「我尊重我認為他所嘗試要做的事情,但對我而言並不管用。沒有作家可以僅利用些粗淺的元素去說自己屬於某個文學流派,文學派別自有它該有的深遠內涵,只能說這作品配不上。輕視這點的這本書令人難以去認同它屬於何者,我看這本書看的很痛苦,就像是眼睜睜看著一個人從高空鋼索跌落時又同時向觀眾喊著:『你們會說我是個善於走鋼索的人嗎?』」 —Ursula K Le Guin
- David Mitchell
說故事是一項非常注重格式掌控的一門藝術,其中也包含怎麼將故事情節和角色個性貫穿全文又不偏頗。David Mitchell 的《The Right Sort》是一篇專門用推特模式所寫出來的短篇故事。故事的開頭如同日常生活般往常,但自從主角吃了他母親用的鎮定劑,在藥效發作後故事的走向就開始有趣了。
「鎮定劑將故事中的世界瓦解成片段如同推特般的短句,例如,像這樣,一字,一句,排開。」
- Salman Rushdie
如果你最近搜尋《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的作者新聞,你會發現身為聲援自由言論的鬥士 Salman Rushdie 正在推特上抵制美國筆會中心(PEN)所頒發給《查理周刊》的言論自由勇氣獎,甚至在他的推特上寫道:「這個獎是一定會頒的,美國筆會中心是個固執己見的團體,(他們)就只是六個小毛頭而已,六個需要點個性的傢伙。」,此舉更讓他獲得與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齊名的名聲。
Salman 因他直率易與其他作家起爭執的個性聞名,最有名的大概屬推特上嗆罵 Jonathan Franzen 的軼聞:
「…我得承認我對於某些屈服於使用推特的小說家非常失望,例如Salman Rushdie。」
— Jonathan Franzen(透過《衛報》)
「親愛的Franzen:Margaret Atwood, Joyce Carol Oates, nycnovel, Nathan Englander, Shteyngart和我,我們這群小說家在推特中活得非常好。你就盡情享受關在你的象牙塔裡頭吧!」
— Salman Rushdie (透過推特)
他靈敏的反應和毫無拘束的個性和推特的性質一拍即合,而這樣的結合更讓網路帶給 Salman 更靈活的發展空間去享受社群帶來的優勢。
- Gary Shteyngart
當你直視 Gary Shteyngart 的臘腸狗-菲立克斯那圓滾滾的雙眼時,你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每次放上狗狗的照片都可以獲得那麼多的讚數跟分享了。除了在臉書和 Instagram 貼菲立克斯的照片外,Gary 還會將他所寫的書《小故障(Little Failure)》裏頭引起共鳴的諷刺內容發布上去。
多數的新書預告可以竭盡所能地把它弄得沉悶至極,但 Gary 津津樂道的透過自嘲的方式來表現平時幽默荒誕的自己,而且通常不免俗的會邀請一些知名配角作些荒誕的事情,像是將 James Franco(電影《127 小時》男主角)裝進一件粉紅色的浴袍中一起演出預告片。幽默一直是個救命稻草,特別是對那些得自己敲響知名度的作家們。
- Veronica Roth
知名小說《分歧者(Divergent)》系列的作者在 Tumblr 上開了名為《The Art of Not Writing》的部落格,裡頭結合了寫作技巧與發佈書相關的最新訊息,最特別的是她利用了時下流行的動畫 gif 檔去回應粉絲的問題和在網路上參與其他討論,這種特殊幽默又具創意的回應方式毫無質疑的使她的 Tumblr 迅速在網路上竄紅。
- Haruki Murakami 村上春樹
現在開始,永不嫌遲。今年稍早村上春樹這位不太喜歡受矚目的作家表示:「經過這麼久,現在我想開始和我的讀者們進行交流。」於是他開始成為文學解惑大師,每天都有四萬多條問題寄到他的專欄《村上之家》。他的回應往往轉向與問題很不一樣的方向,就像他蘊含深奧意涵的書一樣。不僅在小說中,村上春樹在網路上的言論也充滿著想法與謹慎,同時也提醒讀者無論在網路上做什麼言論與行為,都應該要確保說的、做的都是真實的。
某位讀者曾問他:「你認為貓可以理解我們人類的感情嗎?我的貓 Bobo 每次看到我哭就會跑走。」
村上春樹回答:「我認為…要不就是你,不然就是你的貓太敏感了。我養過很多隻貓,但沒有一隻那麼有同情心。他們就是一群只想著怎麼讓自己過得開心的貓而已。」
—
隨著逐漸消失的文學與數位內容分界,加上網路族群的壯大,了解這些趨勢並且能在這平台上發聲的作者們就能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跟特點,來替自己做出絕佳的社群品牌形象。有興趣的讀者們不妨參觀這些作家的社群平台,看看甚麼樣的模式適合自己,將自己的臉書、推特或 Instagram 打造成有自己個性的小空間吧!
- 延伸閱讀:
你不笨,這才是你說話總是支支吾吾的原因:不看書
五月天貝斯手瑪莎: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村上春樹:想成為小說家,先從拒絕不必要的社交生活開始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