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首先聲明,這不是倡議,而是分析。2016 出現哪幾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其排列組合本身,就具有改變台灣民意走向的效果,同時也會改變美國、中國的「對台大選策略」。

各方都知道,2016 的勝出組合,必須能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以魄力而不是口號,回應以太陽花運動為象徵的各種社會、政治沉痾;(二)不會把兩岸關係帶上不可逆轉的撞車模式。前者,蔡英文和朱立倫在形象上都還差一大截;後者,蔡英文是被疑慮的主要對象。

宋柯組合,則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前陣子,柯以市長身分衝撞中國,許多人大樂,但在主動安排新華社、中央電視台採訪時照稿宣讀的動作和內容來看,柯已準備改變形象,同時提高自己在兩岸議題上的位階。

宋的行政經驗,無人能出其右,國際關係上也是老手,他的包袱在兩蔣時代工作的原罪,還有他和中國走得太近;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他的政治生命已結束。柯則是一個沒有政治歷史包袱、有高人氣的素人之星,決斷力夠、衝撞力夠,但行政經驗欠缺。這兩人如果陰陽合流(當然這是一個大大的如果),足以排除許多人對其中任何一人的顧慮,而可重建人們「對政府的信心」。到時,甚至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形成權責相副的「類內閣制」,都可是選項之一。

  • 打造超越國共論述

至於中國關係,那完全不是問題。宋,早已顯示出他「以台灣為座標打造兩岸一家親」的意圖和技能;而柯,沒有人會懷疑他的本土性以及公開透明性,但同時他也一向流露出對毛澤東、中共、中國歷史的敬意。這從他造訪延安,口頭語不斷出現「軍機處」、「朕」,以及感嘆「養活 13 億人不容易」就可確定。

在兩岸論述上,宋柯二人完全可以繞過「九二共識」,以類似「中國沒有兩個、台灣只有一個」的共生哲學,打造出一套「超越國共、不甩兩蔣、直接跳到孫中山」的「台灣特殊論」。

在民主、公義兩方面,台灣現在雖然疤痕累累,但是比起中國,畢竟台灣「比較孫中山」。台灣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一直到不過幾年前,中國的十一國慶,天安門廣場上都豎立著巨大的孫中山相,國慶大閱兵時,每個陣列都從孫中山面前走過。

兩岸人民若要談共同政治遺產,非孫中山思想莫屬;中國人民豔羨的民主,孫中山思想中已具大綱,台灣新世代所爭的「分配正義」,也是孫思想的核心之一。這條論述道路上的唯一荊棘,就是要還原歷史真相,讓孫中山「去國民黨 化」,恢復國共兩黨坐大前的原生孫中山。

  • 為亞洲變局做準備

整體來看,華盛頓和北京都希望 2020 年之前,兩岸關係保持若即若離。

美、中都需要未來四年的亞洲戰略空間,沒人希望台灣此時來攪局。而另方面,台灣也需要 一段時間來洗刷自己內部的沉痾,並提供時間來讓新世代成熟。2016─2020,應該是台灣的一段「外政癒合、內政手術」關鍵期,以為 2020 前後可能出現的亞洲大變局做好準備。

除了宋柯組,其他藍綠明星以及新世代呢?只需推動北北基合併(甚至中都、南都、東都各自合併),位子也不算小了,應該可以凝塑「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預期氛圍,2020 再來戰過,以見真章。

延伸閱讀:

2016 的大選震撼:「柯宋配」民調奪冠,朱、蔡慘輸超過 10%

台灣若不趁 2016 處理內政,2020 年將會有兩岸劇變

 

(本文為范疇授權刊載,臉書專頁:范疇,原文刊載:蘋論陣線 — 宋柯配 直搗孫中山(范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