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上一篇《看不懂這篇文章,你真的沒資格說「黑箱國會」》中,解釋了立法院的基本運作流程,關於「民主與否」這件事,有許多面向可以討論,例如:選制是否公平、資訊是否透明、決策權力是否集中等等。
選制的部分,屬於修憲議題的範疇(未來請持續追蹤 BuzzOrange,我們將推出一系列的修憲討論文章);資訊透明,台灣各級政府也逐漸朝這方向努力;但決策權力如何釋出,除了「可以選舉」以外,我們是否有其他想像?
本文先將討論的範圍限縮在「如何利用網路科技,在既有的國會運作流程中,打開公民參與的決策空間」。
- 資訊透明是基本的,參與決策才是真的
許多人想到「網路與政治」,通常都是想到:
網路科技發達,資訊傳遞快速,能夠讓政府更透明。
但這其實是很理想的陳述,例如,馬英九在去年地方選舉後辭掉國民黨主席,你知道是為什麼嗎?我不知道,我相信你也不知道。例如,如果柯 P 沒有選上台北市長,你知道馬、郝前後兩任共 16 年,到底幹了多少好事嗎?
這樣叫作「透明」嗎?資訊揭露的過程,也是權力運作的產物呀。
上面談的還只是最基本的資訊揭露。
如果們真的想要進一步的落實民主,除了努力揭露資訊,還得在制度上釋出更多決策權力。台北市長柯 P 拋出的 i-voting 便是一種。這件事情,是在網路技術出現之後,才有辦法實踐的「民主程序」。
- 讓「間接」民主更「直接」
前一篇《看不懂這篇文章,你真的沒資格說「黑箱國會」》提到的所有立法與修法的流程,除了「提案」以外,所有「審查」都是由 113 位立委進行,目前立法院已有(介面很不友善的)IVOD 直播系統,以及 g0v 提供的立委投票記錄,可供大家參考,但這些依然只是「資訊揭露」的範疇。在「發表意見」與「參與決策」的領域,一般公民的參與空間並不大,例如,如果想參加立法院委員會或立委舉辦的公聽會,你必須先獲得立委辦公室的「邀請」,才能參與。
網路民主的想像,不只是「天天都來 i-voting」而已。
舉個例子:
民進黨立委趙天麟(本會期的社福衛環委員會召委)將在明天(4/1)舉行「薯條與洋芋片等油炸食品致癌!?——食品管理公聽會」,這場公聽會除了開設網路直播,還在議程上安排「網友意見發表」的時間,讓現場助理彙整直播平台的討論區意見後,在第一時間於公聽會發表,讓行政部門聽到真實的「民意」。
當然,這只是眾多「如何利用網路科技,在既有的國會運作流程中,打開公民參與的決策空間」的例子之一,其他的想像包括:
1、各委員會的召委,可在網路上先舉辦投票,並依照投票結果,將最多人關心的議題排入委員會的議程。
2、每個立委可在隔天上台質詢之前,於自己的 facebook 公布質詢稿的摘要,讓網友及其支持者提供更多質詢的「彈藥」。對網友來說,有「參與感」;對立委來說,能得更多、更完整的資訊;對整體社會來說,則是同時深化民主參與,也增加公共決策的品質。
3、建立網路平台,讓每個委員會或公聽會開放旁聽、列席甚至發言的名額,若供不應求,也可在同個平台上設置簡單的投票機制,較高票者即可得到參與的權利。
4、開放上網登記參觀立法院。美國國會可是到華盛頓特區旅遊時必去的景點啊!
由於這些東西都是新的,筆者僅是進行一個拋磚引玉的動作,若有更多建設性的意見,歡迎提出討論。更重要的是,這些新的想像若要落實,則需要一些「內應」,端視我們的立法委員們,是否有此遠見,願意稍微修改國會運作流程,釋放更多權力了。
相關文章:
台大研究團隊:每天吃半包洋芋片,讓你的罹癌機率比別人高出 500 倍
[LIVE 直播 ] 薯條與洋芋片等油炸食品致癌!?——食品管理公聽會
圖片來源:Anthony Mattox,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