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最後幾天,台北的天空陰鬱下著雨。難得回台,我趕著下一攤與朋友的約,便招了計程車代步。一上車,才講完我的目的地,司機開始推銷他在車上順便賣的商品。
他滔滔不絕,直到電台播到關於 Uber 在台灣營運的新聞。司機把廣播音量調大,就怕漏聽了一個字。「交通部立場強硬,同時鼓勵計程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所發起的檢舉 Uber 非法執業活動…」司機很認真地聽著。我則看著他貼在車椅後的商品販賣宣傳單,說家中老父得癌症,因而多賣些商品來貼補家用。
Uber 走到今天,雖然市值不斷飆升,且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但卻也在許多國家遭到政府取締、業者抗議、消費者爭議。這個局面其實原先可以避免,但卻因為 Uber 在進入各國市場時忽略了政治風險的重要性,加上重大事件發生後錯誤的公關應對策略,使得負面形象持續加深。
目前許多媒體皆整理了 Uber 在世界各國遭遇到的糾紛與違法執業問題,觀察這些爭議可以發現,在不同國家發生的問題,其實反映了那些國家的政治生態。
- 「不正當競爭」是 Uber 被攻擊的主因
例如在高度重視勞工保障的法國,「不正當競爭」是 Uber 主要被攻擊的點,因為計程車業者認為 Uber 沒有向政府繳交規費,透過價格優勢競價。
在亞洲,這個相當重視政府權威的區域,人們談的是 Uber 如何藐視各國政府法規,非法營運,同時還沒有繳稅給各國政府,而政府必須站出來強硬執法。這個例子在台灣與南韓都看得很清楚。
到了美國,主要的爭議在於 Uber 將客戶的隱私資料外洩,同時計程車業者則抗議 Uber 透過大數據的客戶資料,來進行「不公平競爭」。
同樣是對 Uber 開刀,其實上述三個區域的國家用的是不盡相同的理由。而我們從中得到的教訓是什麼呢?是不該忽略不同國家的政治生態,並且注意誰是既得利益者、誰有議題設定權。
- 議題設定要抓住大眾口味:各國罵 Uber 就有不同角度
議題設定權,就是誰有能力引導議題的討論方向;通常當既得利益者與掌握政治權力者能合作時,他們就擁有相當強的議題設定權。
大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操作議題的政治人物、媒體,需要透過大眾的注意力來獲得好處(不管是收視率或者選票)。因此議題的討論方向,自然要設法迎合多數大眾的口味,並且滿足既得利益者的期待。
於是我們看到特別重視勞工權益的歐洲,主要談的是計程車司機的工作權受到殺價競爭;亞洲講的是政府法規是否獲得重視(台灣在談計程車司機工作權的時候,還有相當多支持科技創新的媒體是替 Uber 說話的);而美國談的則是競爭是否公平、隱私權是否被侵犯。
因為這樣的談法才有辦法獲得民眾的共鳴。
- 那麼 Uber 能做什麼來避免?
如我們前面所說,當既得利益者與掌權者合流時,幾乎就是反對改變的最強力量。
Uber 在評估投入一個市場的時候,應該認清他們要挑戰的既得利益者,是各國的計程車業者;同時,他們也應該釐清,各個國家對那些政治價值特別敏感(例如勞工權益、政府權威、公平競爭等)。
在認清楚這些要件以後,必須分別擬定策略,確保 Uber 在該國市場中,有著重視該些政治價值的形象。如此一來,輿論有可能站在 Uber 這邊,從而可以裂解既得利益者(計程車公會)與政府合流的可能性,因為政府可能選擇跟多數的輿論站在一邊。
- 堅稱自己是一個平台,試圖相同理由說服所有國家
然而,Uber 不但沒有這麼做,還堅持強調自己只是一個平台,打算用這個理由一體適用到所有國家。換句話說,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個平台仲介,媒合供給與需求,並不認為計程車業者是他們挑戰的既得利益者,也不認為他們有責任滿足不同國家的政治價值。這種態度帶來了災難。
最關鍵的例子莫過於,一位印度的 Uber 司機犯下性侵案件。印度這個國家性侵案件頻繁,而且貪污嚴重、政府治理嚴重失靈。只要有錢,就算有前科,還是可以買到一紙良民證,也因此可以註冊成為 Uber 車手。
同時,性侵案件犯罪者在印度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逃過懲罰,這讓意圖犯罪者行兇的機率增加。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Uber 顯然要負起社會責任。
但是在事件發生後,Uber 仍舊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媒合的平台,已經滿足一切法律要件,性侵案件與 Uber 無關。這種態度無疑是認為,案件的發生是該國自己的治安問題。毫無意外地,民意輿論逐漸走向 Uber 的對立面。類似的情形發生在許多不同的國家。
- 在台解藥:歡迎個人執業司機加入、強調尊重台灣法規
不知不覺,廣播新聞已經開始報導柯文哲下令拆除公車專用道。
我問了問司機,Uber 是否對其生意造成影響。他想了想說:「其實不會,對我們這種沒有加入無線電車隊的個人業者,影響很有限,因為會來做我們車的人,本來就不使用任何叫車軟體或服務。」我看著窗外,雨滴水珠讓 101 大樓的身影變得模糊,心裡念著:「又是一個 Uber 可能拉攏合作的對象。」
若 Uber 特別宣告歡迎個人執業的計程車司機加入服務,並且第一時間表達尊重台灣法規的誠意,我想今天 Uber 在台灣面臨的挑戰可能會小非常多。
延伸閱讀:交通部有種你就「放倒」Uber!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