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ison Yeh。喜歡打籃球、唱歌、寫東西和剪頭髮的工學院女孩,也曾在希臘做過 3 周的志工,永遠都忘不了躺在沙灘上和希臘小孩一起玩耍的單純。
希望自己的文字中有飽含滿滿的溫暖和單純。信箱:[email protected];FB 搜尋:葉淑婷。
網際網路正推翻我們實物生活中許多準則模型,例如經濟學。傳統的經濟學不再能夠完整解釋網際網路中的經濟現象,取而代之的是注意力經濟。
在這裡,我們要舉一個實際呼應的例子,那就是打破舊體經濟學中 80/20 法則的長尾效應。
- 網路推平資訊落差,成就長尾效益
什麼是長尾效應?
長尾效應最經典的例子是有關於兩本描述山難的書籍,攀越冰峰(Touching the Void)和顛峰(Into thin Air)。這兩本書分別在 1988 年與 1999 年出版,前者在出版後慢慢被淹沒在群書當中,書店的架上極少有它的蹤跡,甚至在顛峰出版時大家根本就忘了攀越冰峰這本書的存在。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一開始有幾位顛峰的讀者在 Amazon 的讀者回應提到攀越冰峰,逐漸吸引一些人去購買攀越冰峰,後來 Amazon 的自動推薦功能把這兩本書連結在一起。於是,攀越冰峰鹹魚翻身,除了在 2003 年改編成電影,2004 的銷售量甚至是顛峰的兩倍以上。
這就是長尾效應,在網路推平資訊落差今日,使得原先不受重視的冷門商品也能獲得注意力,鹹魚翻身!
長尾效應 ( The long tail ),最初由《連線 》( Wired ) 的總編輯 Chris Anderson 於 2004 年發表於自家雜誌中,是指那些原來不暢銷、沒有市場、不受歡迎的小眾產品,只要時間夠長、銷售通道夠強大,也能與暢銷商品抗衡,累積起來的總收益甚至超過主流產品的現象。
在網際網路中,長尾現象尤其顯著。
如上圖所示,左方紅色的區域代表受歡迎的大眾產品,它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即可產生巨大的銷售額,而右方藍色區域代表小眾產品,也就是這裡所說的長尾。
長尾理論的理論數學基礎十分簡單,就是將龐大的長尾利基商品量乘以相當小的單項長尾商品銷售量,其獲利仍極為可觀。現在, Amazon 約有 57% 的銷售量來自於實體店面沒有販售的長尾商品、 Netfix 約有 20% 的銷售量來自於長尾、Rhapsody 則有 22% 。
在過去被視為鐵律的 80/20 法則,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 Vilfredo Pareto 於 1897 年提出的現象。他研究十九世紀英國社會財富和收入的模式都發現,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掌握於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此法則又被稱作「重要少數法則」( Law of the Vital Few )。數據顯示生活中許多現象都符合 80/20 法則,例如:
百分之二十的產品,涵蓋了百分之八十的營業額
百分之二十的客戶,佔企業組織體百分之八十的獲利率
百分之二十的罪犯,佔了所有罪行的百分之八十
百分之二十的圖書館藏書,佔了所有藏書借書量的百分之八十
百分之二十的圖書館讀者,佔了圖書館流通交易量的百分之八十 ……
在傳統市場中,因為一些限制,使得 80/20 法則十分明顯。
首先就是地區限制,在一個區域內很難為各類型產品找到足夠的消費者。以書店為例,一間實體書店的客源大多是來自於書店周遭的社群,書店勢必會考量這些客人的喜好,若客源傾向軟性讀物,擺了各式各樣艱難的原文書等於是跟書店自己過不去。
在客源引導產品的限制下,加上存貨成本、實體店面容納空間等考量,能展示播放的商品數量有限,於是 80/20 法則開始發酵。書店開始只擺暢銷的書籍、電影院只放映暢銷的電影,也就是,以上圖來說,商家只會注意到紅色的短頭而忽略藍色的長尾。一切以暢銷為導向的經濟造就暢銷導向的文化與社會性格。
但是網際網路成了顛覆 80/20 法則的利器,因為網際網路是一種強大的媒體力量,商品在網路上陳列的成本幾乎是零,各種搜尋器、推薦器也使得商品的取得成本大幅降低,網際網路使得原本被 80/20 法則定義為「不具銷售力且無法獲利」的冷門商品都有機會銷售。
- 如何讓尾巴變長又變粗
如何讓獲利的長尾變長、變粗、甚至拉平曲線,可以由形成長尾效應的三股力量來著手。
力量一:生產工具大眾化 ( Democratize production )
長尾的末端代表了形形色色、不同口味的個性化商品。
當電腦、網際網路、數位工具越來越普及,讓資訊生產越來越簡單,生產門檻與成本下降,消費者開始參與生產,業餘專家相繼而出,創造更多樣性的商品來迎合不同人的口味,使得尾巴可向右端無限制的拉長延伸,形成一股大量小規模 ( more of less ) 產品的熱潮,可與大眾商品抗衡。
力量二:配銷工具大眾化 ( Democratize distribution )
有了形形色色的產品推出,也需要有平台供其擺放方能成事,有了像是 Ebay、Amazon、Netflix、iTunes 等不同的線上平台協助展示宣傳,就可以使消費者容易接觸長尾產品,使尾巴加粗。
力量三:連結供給和需求
最後,當供應與需求方並存,只欠缺一些能撮合雙方的媒介,例如 Blog、Google 等搜尋器,建立長尾產品的口碑,將生意從熱門商品轉到長尾產品,將長尾不斷扯平。
- 長尾理論的限制性
長尾理論並非在各行各業都吃得開,這需要一定的條件。
首先,長尾理論比較適用於窄而深商品結構的專業商店,這類型的商店注重每樣產品的特色,對商品有著更為精細的管理與市場定位,並擁有多種的消費選擇,如此長尾商品才能累積成一個足夠的量,與主流熱門商品互相匹敵。
其次,應用長尾效應不能忽視可能帶來的成本增加。因為小批量、多品種和靈活的消費方式勢必付出額外的成本,若因為種種原因,產品的價值無法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此時商店就會面臨損失更大的窘境。
因此,運用長尾理論必須小心翼翼,最理想的長尾商業模式是,成本是定值,而銷量可以無限增長,這也正是網路商家運用長尾理論更有優勢的原因。
總而言之,商家經營者不能因為長尾理論而對二八法則全盤否定。
長尾理論提醒經營者關注長尾商品,給予經營者一個新的經營思路,並不是要經營者忽略熱門商品的存在。長尾效應的確正因網路而持續發酵,尾部正在變長,但這尾可能還十分扁平,裡頭充斥著許多冷門產品,這些產品可能不過是消費者偶爾的消遣。事實上,多數消費者對熱門商品的熱情總是有增無減,因此對於大多數商家而言,增加冷門商品的的商品銷售,往往是成本大於其利潤。
由此可見,盲目的崇拜長尾理論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最後還是得回歸本身,看自己的商品性質適合怎麼樣的經營模式。
- 延伸閱讀
【Viking Bar 專欄】高達 30% 的回報率,難怪麥當勞、現代和中國英利急著砸錢贊助
【Viking Bar 專欄】台灣高房價是戳不破的泡沫?
【Viking Bar 專欄】你不能不認識:顛覆了全球能源地圖的「頁岩油氣」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維京人酒吧》;圖片來源: mcmorgan08,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