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我們等待了四年的世界盃落幕了。

也是在同一個時間刻度上,在巴西里約嶄新的球場中,我們看到了新一代的世界冠軍出現;繡上了第四顆星的德國。

「#weltmeister(世界冠軍)」 的字符流竄在各大社交平台。各處都是德國球迷的歡呼聲。時隔 24 年,德國終於拿到了自 1990 年統一後的第一座世界盃,同時也是他們在歐陸之外得到的第一座獎盃。

這似乎為這個自從二戰後就戰戰兢兢、不敢犯錯的國家好好的揚眉吐氣了一把,又或是至少讓為了美國間諜案面上無光的梅克爾一掃陰霾。

  • 這場球賽一掃梅克爾陰霾,她邊看球還邊跟普丁聊了一下

為什麼會說一掃梅克爾的陰霾呢?其實在冠軍賽之前儘管德國身居歐洲之首,也還是有不少「阿雜」的事發生,也有不少國際情勢需要德國處理、表態;例如,整理摘錄自《華爾街見聞》報導

上周,梅克爾內閣因為間諜醜聞引致的國內壓力,做出了德國政府歷史上首次要求美國情報外交官離境的決定。她向美國進行了指責,不過也承諾不會因此而影響兩國的交情,她同時否認德國可能轉而反對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

此外,在烏克蘭緊張局勢仍未緩解的當下,西方威脅對俄羅斯實施新一輪制裁,而德國的立場舉足輕重。俄羅斯顯然也深知新一輪經濟制裁的後果。俄總統普丁已表態支持烏克蘭政府軍和親俄武裝分子停火,這一表態受到法國和德國的支持。梅克爾也與同樣觀賞冠軍賽的普丁小小聊了一下。

所以,這場世界盃勝利對於梅克爾來說,可以說是場及時雨,讓她好好舒緩了最近國際政事上的繁忙。

  • 英國人,你可以承認你喜歡德國

除了德國總理高興歡呼之外,德國人也一樣。昨天德國隊光榮返國、飛抵柏林時,布蘭登堡門下聚眾數十萬,簡直比跨年晚會還驚人,場面 high 翻天。

而同樣身處歐洲的強國們,也可以看到有不少自家國家隊已經回家的球迷在開心的為德國奪冠歡呼,其中就有不少英國人。曾擔任前英首相 Gordon Brown 顧問、現任影子內閣的 Stewart Wood 在《衛報》寫到,「喜歡德國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像這次世界盃,德國的確踢得好。

他說英國人常口上讚嘆德國「有效率」、「經濟很好啊」等等的,可是通常也就是這樣皮笑肉不笑的講講就過了。

「我們為德國強勁的經濟表現讚嘆,但心底我們卻討厭這個處處跟我們在歐盟作對、幾乎可以說主導了歐盟意向的國家」Wood 說。「承認他們了不起,並向他們學習其實沒有那麼難以啟齒。」

Wood 從德國近代史來談,他說有那麼多國家同樣接受了馬歇爾計畫的援助,卻只有德國走到現在的繁榮景象;他稱德國在二戰後經濟重建,躍升為歐洲的製造中心,直至今日在現代歐洲史裡,德國仍是以出口為導向最成功的國家。

看德國近來春風得意,經濟表現良好,根本成為了歐洲的老大,反觀英國:經濟似乎還未復甦、極低的生產力、不怎麼樣的科技技術、低存款和投資、以及表現衰弱的 R&D。從長遠來看,英國根本不可能打國際仗,或是解決現階段面臨的民生危機。

英國無法複製德國的經濟,或是移植他們的文化(你可以說是冷酷、有效率等)。但是,Wood 強調,「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機構和政策,就是這些幫助德國製造了現代最成功的高薪、高技術經濟。」

同樣,Wood 還強調在政策之上,更值得注意並啟發英國的在於德國經濟所立基的價值、共識。德國服膺於自由市場經濟,但是這個資本主義同樣也是有條理組織、負責可靠的。這個「社會市場經濟」倚賴於廣大的支持和練習:鼓勵長期化、推廣職場合作而非衝突、激勵資方投資員工的技術和生產力,並且嘗試保證全德國各區域的富裕,避免利益集中(虎媽的疑問「民主和自由市場難以共存」的解答?)。而當德國遭遇到金融危機等打擊時,他們擁有彈性機制,可以立刻返回福利國家制度。

當然 Wood 也提到德國不是沒有自己的問題,但撇開內心的小忌妒,還有敷衍的學習態度,英國是可以好好從德國來汲取一些不錯的經驗和成果。所以大方地說喜歡德國吧!這沒什麼,Wood 說「當我們開始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後,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或許我們將重返贏得『世界冠軍』的那條道路」。

  • 德國在經濟、政治,甚至世界盃上的好幾個「贏」,都得歸功於移民!

回到德國,「世界第一」讓驕傲的國族情緒持續瀰漫,德國朋友在臉書上驕傲的寫道「Danke Vaterland!!! Ein Moment für die Ewigkeit(謝謝祖國!一瞬即永恆)」。所有人也都在為了德國歡呼,許多德國的成功事蹟又再一次被翻出來,從汽車重工業、廢核到經濟。

而要分析德國隊這次的勝利,當然也不能忽略其中「人」的作用。《Bloomberg》說看看這次的德國隊吧,裡面有日耳曼人、土耳其裔、波蘭裔、阿拉伯裔還有非洲裔,可以看見德國逐漸多元化的人口特徵。除此之外,還有一件少有人發現的事實,就是在這近五年來,德國已經超越英國成為歐洲外來移民人口最多的國家了(大部分來自失業率高的南歐、中歐)。

這樣消息對於德國來說棒極了,不只可以從他們的國家隊中看出來,更可以從這些移入人口的資訊中一窺而知。依據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統計,去年度共有近 44 萬人移入,這些人大多屬於青壯年,他們擁有數學、工程、資訊科技等尖端技術領域的學歷。這讓在歐洲出生率只比摩納哥高一點的德國,在人口問題上得到緩解,更不用說這些人大部分都受過高等教育。

「這些移民滿足了德國現階段亟欲維持其『生產大國』所需的關鍵條件。」經濟學家說到。

一位 OECD 的經濟學家 Thomas Liebig 解釋,德國早在 2009 年時就開始大量鼓勵技術移民移入德國,但成效一直不彰,甚至反而是有不少人移出。但現在這樣的情況完全的翻轉過來了,大量的人口移入了德國。經過 2008 年海嘯失落的歐洲人,攜帶著高教育水準和技術湧入了一枝獨秀的德國。

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下了這樣的結論,他說:對於德國而言,這股移民潮是「雙贏」的;德國成為了歐元區失業率的安全閥,同時又能促進德國自身經濟。他們預估最近這幾年來德國的經濟成長,大約有 10% 都貢獻自這些來自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和東歐的移民(移入德國的移民有 3/4 來自歐洲,剩下的則大部分來自亞、非)。

世界盃結束,我們看到了一場「Winner takes all」的局面,德國不僅在政治、經濟上傲視全球,更是在足球上找回了 2002 年失落的冠軍榮耀(那一年日韓世界盃,德國敗於巴西)。當然,這都是德國歷經了多年努力後應得的果實。

反觀,以一分之差輸掉的阿根廷,在那夜暴動之後,阿根廷政府不僅要安撫全民失落的心,還要應付和美國對沖基金輸掉的官司,想辦法在七月底償還 15 億美元,這讓阿根廷女總統開始打算要向中國、俄國借錢還債,不然阿根廷就要陷入 12 年來第二次的主權債務違約。

四年一次的狂熱就這樣結束了,從世界盃的成績來看,似乎也可以一窺各國政治、經濟的縮影。而德國這次的冠軍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實至名歸。

世足月已過,讓我們靜待下一個四年,在俄羅斯吧。

  • 延伸閱讀

缺乏改革動力、政策都在討好人民,德國的經濟將烏雲罩頂?
戳破美國夢,德國人怎麼看所謂的「美國衰落」?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Bloomberg Businessweek華爾街見聞;圖片來源:Casey Hugelfink華爾街見聞Gexon,CC Licensed)